•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活”起來的文物賦予博物館穿越時空之力

2022-05-20 08:52: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闡釋為“博物館有能力改變我們周圍的世界”。博物館蘊藏著哪些力量?該如何更好地釋放博物館的力量?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思考。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期間,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出的“博物館魔性演唱會”迅速走紅,或許能給我們很多啟迪。視頻中,形態各異的“文物們”進行了一場説唱Battle,登場的有擊鼓説唱俑、三星堆黃金面具、兵馬俑……看著國寶們活靈活現“耍寶”的場景,瞬間被帶入了歷史的觀眾,切身感受到了博物館所傳遞的力量。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中國是一個博物館資源大國。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2萬多個,全國博物館數量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家博物館建成開放,增長率23.4%,年均增長率4.3%,總量已躍居全球第四位。

  與此同時,逛博物館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和社會新風尚,博物館成了很多城市的名片。“十三五”期間,全國博物館年度參觀人數由7億人次增長至12億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億人次。其中,未成年人參觀博物館的人次,由2.2億人次增長到2.9億人次,增長率31.1%。2021年儘管受疫情影響較大,我國博物館仍接待觀眾7.79億人次,策劃推出3000余個線上展覽、1萬餘場線上教育活動,網路總瀏覽量超過41億人次。

  “博物館有能力改變我們周圍的世界”。博物館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科普知識、提升審美、浸潤人心的精神家園。不過,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博物館,對於很多缺乏相應知識儲備的普通民眾而言,顯得有些“高冷”,很多時候只能走馬觀花,停留于蜻蜓點水式的淺層感知。在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的同時,能否讓博物館越來越走進人的內心世界,無疑是釋放博物館力量的關鍵。

  有鋻於此,我國博物館在機制、運營、服務、文創開發等方面轉型升級,正逐步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博物館發展之路。“網際網路+”時代,通過利用新技術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發揮了更大的傳播力量。

  4年前,“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H5就一度在朋友圈刷屏,看著邊跳舞邊説“我們不紅,始皇不容”的兵馬俑,令網友們紛紛大呼過癮,成功激發了年輕人對文物的興趣。2021年“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節目,將展櫃中的文物變為“節目中的活演員”,讓傳統文化成功“破圈”。借助新穎的技術手段,一些博物館在文化創新、活態演繹的道路上不斷推陳出新,頻頻“出圈”,成了路人皆知的網紅。

  受疫情影響,走進博物館不時遇阻。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形勢之下,各地博物館迅速轉型,相繼推出“雲”觀展、“雲”講解直播等系列線上教育活動。通過“讓文物會説話”,令其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讓網友足不出戶感受多彩多姿的博物館文化,領略博物館的無窮魅力。去年,河南博物院推出了一款“一起考古吧”小程式,將考古工作場景數字化,僅十一假期就吸引3000萬實名用戶體驗“線上考古”。

  博物館是所“大學校”,徜徉于文物之中,可以讓我們思接千載、神交古人,在歷史中展望未來。借助科技的力量,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能以更多更新的方式“活起來”,主動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為大眾生活增色添彩。傳承創新、科技賦能,激活文物,才能更好地釋放博物館的力量。讓文物“説話”,讓歷史“發聲”,這樣的battle可以多一點。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