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詩意講述“非遺”故事

2021-11-17 08:5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紙上》:蘇滄桑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蘇滄桑是一位堅持在散文上用功的寫作者,其新作《紙上》讓人讀到用散文刻畫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別樣精彩。

  《紙上》雖然是散文集,但各篇作品內容風格高度統一,是一部成規模、成體例的完整作品。這有賴於作者創作前的精心構思,她選擇江南地區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産,對其文化內涵、價值意義以及創造者、傳承者、保護者,進行充滿詩意的敘述和描寫。初看上去,這好像是一次集中采寫的成果。但細細閱讀文本會發現,每篇散文所蘊含的知識量,絕非一次淺嘗輒止的觀覽所能寫出。只有真正用情面對每一個寫作對象,用心挖掘人物和故事,才能展現好如此厚重的主題。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創造性地處理這些素材,巧妙發揮散文的文體優勢,像一位知識豐富的導讀者,藝術化、個性化地為讀者講述非遺故事。《與茶》一文按時間順序切割故事片段,敘述上有緩有急、張弛有度,戲劇性很強;《春蠶記》專注于細節描寫,放大鏡下蟻蠶的一舉一動,為讀者打開了一個奇妙的微觀世界。

  從不同切入點講述非遺傳承人故事,是這部散文集的特色。每篇散文的主角身懷絕技,是某一傳統藝術或技藝的民間傳承者。雖然他們的故事天然具有生動性,但怎樣講出不同的精彩,非常考驗作者筆力。

  作者往往從某一場景、某種情境開始,引出人物和故事,以靈活的筆法描述人物技藝的獨特性,逐漸展開生動敘述。《牧蜂圖》是講養蜂人的,地域和時間跨度大,但作者用環環相扣的事件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從“我”在杭州的街景所見寫起,表達對養蜂人的好奇,再寫一位既寫詩又養蜂的老者,進而終於下定決心,帶著這位詩人的詩集尋找養蜂人的足跡,跨越千山萬水,為讀者呈現廣闊的生活景象。《跟著戲班去流浪》用代入感極強的寫作方法,以父親對自己戲劇上的熏陶為出發點,逐一帶出在民間頑強生存、樂在其中的戲劇人的經歷,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戲班人物。這種小説式的敘述方法,容納了眾多人物和豐富情節,令人回味悠長。《冬釀》則以回憶入題,講述民間釀酒的意趣,融入屈原、李清照等文人墨客的歷史典故,把技藝置於歷史和人文背景之中,增添了散文的厚重感。

  作者對寫作對象都做足準備,下足“詩外功夫”。要麼深入戲班同吃同住,深刻體驗;要麼遠涉西北,實地觀察感受,體現出作者在創作上的氣魄和抱負。也許用省時省力的平鋪直敘式寫法也能完成寫作,但作者努力尋求創新,用一種真誠、溫婉的方式,實現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産背後歷史文化的探尋。

  雖然在非遺項目的選擇上,《紙上》還有進一步打磨的空間,但憑著擁抱生活、認真寫作的態度,作者完成了自序中的心願:為讀者呈現一個文學視角下豐富的非遺文化世界——充盈著水汽和靈氣,也潛藏著雄風和大氣。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16日 20 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