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把“雙十一”打造成“網路消費保護節”

2021-11-12 08:45: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消費者萬眾期待的雙十一,已經變成了一場“燒腦遊戲”:尾款、滿減、跨店滿減、喵糖、購物金、購物金膨脹……各類名詞洶湧而來。消費者還要記住預售期、定金日、尾款日、特定紅包日、最大滿減期、跨店購物期,以及額外贈品福利的優惠時間段。

  每年雙十一,都有消費者吐槽套路太多規則太亂。多家電商平臺曾公開表示,會回歸到為用戶省錢的初心,降低規則的複雜度。然而近日,“被雙十一規則逼瘋的我”、“玩不明白雙十一規則的我”等多個話題仍舊衝上微博熱搜。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如期而至,有人雀躍,有人煩惱。雙十一被稱為“網購狂歡節”,源於電商平臺2009年11月11日舉辦的促銷活動,十幾年來,雙十一由自發的商業促銷節點逐漸發展成為中國電商行業的年度盛事,吸引的電商平臺、商家和消費者越來越多,交易量像滾雪球一樣逐年遞增。

  雙十一深度影響了電商行業乃至上下游鏈條的發展,影響了消費行為,影響了消費者權益。雙十一為消費者“買買買”搭建了更多平臺,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提供了便利和實惠。與此同時,雙十一也一直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套路,有些套路不斷演進,變得越來越隱蔽,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有迷惑性、誤導性,給消費者行使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和監督權增添了障礙。

  與雙十一營造出來的濃厚氛圍相呼應,中消協以及地方消保組織會提前發佈消費提示或警示,市場監管等部門則會針對雙十一的相關違法侵權行為“畫線”,提出一些監管要求,採取一些治理動作。雙十一營造的消費現象、釋放的消費影響、暴露的消費問題以及承載的消費保護期待都值得社會以更高的“規格”來關注、思考、回應——有必要進一步凸顯雙十一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屬性,把雙十一由“網購狂歡節”升級為“網路消費保護節”。

  雙十一是消費活躍期,也是消費問題集中暴露期,雙十一有消費事實做支撐,與消費行為尤其是網路消費行為有緊密的聯繫,涵蓋了大量消費現象,具備了很強的消費代表性。監管部門、消保組織應該充分利用雙十一的消費資源和特性,因勢利導,通過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針對雙十一的消費現象、消費問題等研究交易規律、侵權規律和消保規律,健全完善監管維權規則,明晰各方責任,發佈消保主題,制定消保活動方案。

  如果把雙十一定位為中國版“網路消費保護節”,這個“節”更符合中國的消費實際,更符合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發展實際,也契合了消費者加強網購場景下權益保護的需求和規範電商市場的需求。而且,前半年一個“3·15”,後半年一個“雙十一”,兩個消費者權益日可以相互呼應,營造更大的消保聲勢,實現更長時間的消保影響和更大範圍的消保覆蓋,取得更好的消保效果和社會效果。李英鋒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