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創設計助力紅色文化傳承

2021-11-08 09:0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中國共産黨的百年發展歷程,既是物質成就積累攀升的過程,也是精神文明賡續閃耀的過程。紅色文創設計是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的重要載體,發展紅色文創産品、讓文創設計助力紅色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在文化産業蓬勃發展的今天,紅色文化元素被賦予更多的內涵和較高的藝術價值。近年來,依託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文創産品,一方面在文化挖掘的深度上不斷提升,更具感染力和收藏價值,另一方面也在潮流化和年輕化上下功夫,具有更好的市場價值和用戶美譽度。

  從“高冷范兒”到“新鮮潮品”

  紅色文創産品是當今文創産品領域的一種獨特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價值功能與政治訴求。紅色文創産品突出“紅色”特性,結合現代設計語言,用靈活多樣的物質載體講述內涵豐富的“紅色故事”,實現了歷史語境與歷史形象的還原再現,不僅是紅色歷史與藝術語言的融合體現,也是引導和教育民眾的有益藝術形式。

  紅色題材紀念品早已有之,早期多以旅遊商品的形式出現,一般是簡單的挂件、紀念幣、書刊等形式。在建黨百年的慶祝熱潮中,紅色文化越來越深入人心,許多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帶動了紅色文創産品的熱度。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新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中共一大紀念館的“樹德里”系列、毛澤東故居紀念館的“奮鬥少年”系列、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軍旗升起”“軍事紀要”系列……旅遊景區、博物館、紀念館等結合自身特色推出的文創産品,不僅具有濃濃的革命歷史氣息,而且新穎有趣、精美別致,使得紅色文創從“高冷范兒”變成了兼具“品質”和“流量”的新鮮潮品。

  打造好的紅色文創産品,要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源泉,激發紅色靈感,創造出集實用性、互動性、傳播性為一體的優秀作品。由魯迅美術學院中英數字媒體藝術學院團隊進行的“建黨百年系列紅色文創IP設計”,運用現代圖形化的設計語言記錄建黨百年大事件,其簡潔的視覺格調與形式符合年輕受眾的審美價值,促進了紅色文化的傳播與推廣。

  我們看到,在進行紅色文創産品設計時,應該深挖深厚的紅色文化內涵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與時俱進,重視文化提煉、重塑和再造,提升産品價值;需要有效把握和提煉産品的文化性,使之具象到可以感知並且具有實用功能,讓消費者在認同“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同時,體會到其物質載體的歸屬感;重視創意創新及功能性,合理分類消費人群,加強對年輕消費群體的吸引力;注重市場化行銷及傳播模式,借助數字化技術釋放和提升紅色文物的資源潛能,加強紅色文物創意産品開發,打造經典紅色文創IP。

  追求“情景共生”與“情感共鳴”

  數字化資訊時代背景下,結合新的媒體傳播形式的特點,讓紅色文創在數字化時代“活起來”,是當前紅色文創設計與傳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為此,應開拓紅色文化傳播的新路徑。

  在文創産品中,“文化”與“産品”是二元互動的關係。消費者在購買紅色文創産品的同時,也促使産品中融合的紅色元素得到傳播,紅色文創産品的流通無形中讓産品中的紅色文化資訊得到推廣。我們要利用新媒體、新媒介的融合創新,使之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助推器,從而有效實現紅色文化的多維度、多渠道傳播,提升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傳統的紅色文化産品傳播方式往往是單向的、自上而下的,渠道單一、互動不足,所以很難實現文化産品推廣效果的最大化。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社交網路、網路銷售平臺、VR/AR技術等全媒體傳播方式的全面融合,使得紅色文化的傳播以及相關文創産品的行銷,更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

  拋棄説教味、臉譜化,以細膩豐滿的人物刻畫、考究的細節還原歷史現場,《覺醒年代》這部展現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産黨創建歷史進程的電視劇“火出了圈”,從而帶動眾多年輕人打卡相關舊址和博物館。“魯迅説”語錄體跨越了“代溝”,再次成為眾多新生代年輕人的座右銘。以此為契機,北京魯迅博物館以《新青年》和魯迅先生的作品作為創意,設計開發了一批文創産品,進一步拉近了革命歷史與年輕人的距離,帶動了大眾對新文化運動的熱情,收到良好的市場效果。年輕人“一手網上發彈幕,一手線下追文創”,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雙向互動模式,既是促進文化消費的重要一環,也是深耕紅色文化的時代需求。

  位於上海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的樹德里是中共一大召開地,也是上海特色石庫門建築的代表。中共一大紀念館的“一大文創”商店裏,百餘款以一大元素為主的紅色文創産品兼具時尚元素和紅色情懷,既應景又實用。文化與科技的結合,賦予了“一大文創”豐富的體驗感和更多的應用場景。“樹德里1921”AR礦泉水瓶身上,可以“飲水思源掃碼學史”,使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中共一大會址大門就會在螢幕上緩緩打開,帶領大家探索初心之地,共同領略中國共産黨夢想起航的地方。

  人體感應、虛擬現實等技術也被應用於紅色文創産品的開發和傳播中。在中共一大舊址旁,一間電話亭吸引了來往行人的目光。走進這裡,通過多媒體螢幕,人們能用自信的笑容製作專屬明信片,向百年前的先烈彙報當下美好的生活,為黨“打call”。如何讓情景與情感真正融為一體,讓作品與觀眾、用戶、消費者形成共情和共鳴,是給紅色文創設計師提出的新命題。

  簡而言之,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創産品更應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出發,注重媒體時代交互作用的“參與式”,推動紅色文化由單向度傳播思維向互動式傳播思維轉換,利用數字化的雙向交流互動,打破原有單向傳播方式,增強人們對紅色文化的關注度與參與度。紅色資源管理機構應該了解受眾的興趣點,做到有針對性的傳播,改進傳播方式,更好適應大眾的消費習慣,潛移默化地對受眾的知、情、意、行産生影響。

  (作者:張超、尹香華,均係魯迅美術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