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軍事題材電影:聚焦中國革命輝煌歷史

2021-11-03 09:07: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文藝觀潮】

  作者:劉永昶(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廣播電視系主任,南京影視家協會副主席)

  軍事題材電影從來就是一個充滿勇氣、熱血和智慧的影像創作空間。因其勇氣,風雲變幻的戰爭可以喚起人們的情感波濤;因其熱血,感天動地的犧牲可以激蕩人們的民族意志;因其智慧,波詭雲譎的敘事往往讓人們傾心不已。2017年、2018年,《戰狼2》《紅海行動》等影片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時代內容掀起了軍事題材作品的觀影熱潮。這些作品多以當代軍人為主要表現對象,通過精彩紛呈的故事展現人民軍隊的現代化風采。近兩年,圍繞慶祝建黨100週年的時間節點,以《長津湖》《金剛川》《浴血無名川》《三灣改編》《懸崖之上》等為代表的作品,則更多地將目光投向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往事並不如煙,這些再現歷史的軍事題材電影同樣獲得了熱烈的市場反響與社會口碑。銀幕上的血火烽煙映射著璀璨的歷史光芒,照亮的是人們前行的道路。

  電影《長津湖》劇照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宏闊戰爭景觀中凸顯客觀歷史敘述

  越來越成熟的中國電影工業為軍事題材電影生産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使得近年來國産影片的戰爭景觀呈現出能與好萊塢戰爭片相比較的視覺效果。比如《長津湖》《金剛川》《浴血無名川》等抗美援朝題材作品,從場景製作、攝影技術、數字特效、武器展示等方面,既表現出海陸空立體協同的強大敵軍不可一世的驕兵姿態,也表現出我軍在戰爭中不斷成長的現代化步伐,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戰爭大片氛圍。這些作品體現了軍事科技與影像科技的相伴相生,突破了以往國産戰爭片多表現人力型戰爭的題材局限,開創了大規模表現機械化戰爭的先河。

  在宏觀場景表現之外,導演們還普遍重視具體戰鬥細節的表現。比如《長津湖》中七連戰士突入敵軍陣地圍殲北極熊團的殊死搏殺,《金剛川》中我高射炮在護橋戰鬥中與大量敵機的週旋,都大量吸收移植了槍戰戲、動作戲的經典視聽元素,奇襲戰、遭遇戰、陣地戰、攻堅戰、伏擊戰,快速跳切的戰鬥影像往往對抗激烈、轉場迅速、懸念疊起,形成了緊張刺激的觀影氛圍。

  但是,“好看”的影片只是電影工業美學的視覺表像。面對充滿艱辛、奉獻與犧牲的革命歷史,這些作品普遍表現出了嚴肅的創作態度。一方面能夠體現歷史的真實性,它們大部分取材並忠實于真實的歷史事件,《三灣改編》等影片表現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的艱苦奮戰;《長津湖》表現的長津湖戰役與《金剛川》表現的金城戰役恰恰形成了抗美援朝戰爭影像的前後階段呼應。熟悉歷史的觀眾們,可以從影片中溫習感動一代又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對於不熟悉歷史的觀眾們來説,這些作品也有著教科書般的認知價值。另一方面,電影創作者也努力從戰爭素材中提煉表達對於歷史的真切認知,比如《長津湖》通過毛岸英為保護軍用地圖不幸遇難、冰雕連戰士嚴守紀律壯烈犧牲等事跡,詮釋了志願軍將士的鋼鐵意志一定可以戰勝敵人的鋼鐵武器;《三灣改編》雖然聚焦的是“支部建在連上”的具體事件,但卻延伸出一條人民軍隊之所以發展壯大的歷史紅線——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

  多元風格豐富戰爭片類型建構

  在歷史素材的結構層面,這些影片則採用了多元化的敘事策略,努力在紀實性的背景之上,讓故事性成為集聚觀眾注意力的重心所在。有意思的是,任務型敘事成為大部分作品典型的結構特徵。比如《長津湖》中,七連堅決領受了護送電臺的任務;《懸崖之上》中,險象環生的烏特拉任務讓共産黨特工們置生死於度外;《金剛川》中,工兵連戰士連續七次搶修橋梁,為的是完成保障前線部隊物資運輸的任務;《浴血無名川》中,三排戰士的任務是解救深陷在敵後的偵察排同志。

  領受任務是軍事行動的開始,完成任務是軍事行動的結束。“任務”所具備的戲劇化敘事基因天然地受到軍事題材電影創作者的青睞。一則“任務”的推進可以讓懸念、巧合、對立、陡轉等敘事技巧大有用武之地,進而讓軍事行動的呈現變得扣人心弦;二則圍繞“任務”,影片通常能形成閉合式的故事架構,近可以聚焦事件,遠可以折射背景,如《長津湖》就是通過兩個重要的局部戰鬥任務,表現出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宏闊全景。更重要的是,“任務”的命運與人物的命運緊密相連,無論是不折不扣的執行,排除萬難的前進,還是前赴後繼的犧牲,都會引發觀眾們發自肺腑的情感共鳴。

  不少優秀的影片還會將成長敘事、對比敘事等置於“任務”語境中,既使得人物形象飽滿生動,又讓戰爭的故事線得到延伸,增強劇情的説服力。比如《三灣改編》的背景事件是秋收起義後紅軍部隊在優勢敵人的圍攻中遭遇到一系列的挫折,敘事重心則落在毛澤東在對革命現實高瞻遠矚的觀察與思考上。影片表現了人民軍隊在創始期艱難的探索,也表現了“黨指揮槍”這一革命理念不斷引領我軍闊步前行的歷史必然性。再如《長津湖》的戰爭敘事採取先抑後揚的方式,美軍飛機對運兵火車的轟炸、亂石崗我軍無奈地被敵人掃射等開場段落揭示了敵我力量的對比懸殊,但影片重點刻畫的七連戰士,卻不畏艱難險阻,逐步摸索剋敵制勝的方法。典型如伍萬里,就從鄉村打水漂的少年成長為戰鬥中的神投手。七連的集體成長正是志願軍將士不斷在戰爭中學習、最終戰勝強大對手的形象縮影。

  強化網際網路思維推進立體聯動傳播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觀看習慣、觀賞訴求等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尤其是深受網際網路思維影響的Z世代成為主要觀影群體後,他們不甘於做單向接受的觀看者,而是希望通過網際網路與作品進行各種深度的互動。電影從業者看到了這一趨勢,於是開始在當下的電影生産與傳播中充分貫徹這種基於新受眾的網際網路思維,電影行業的運作機制開始發生變化。一方面,高成本投入的現象級院線電影,如《長津湖》《金剛川》《懸崖之上》等影片,往往善於運用片花、預告、點評等移動短視頻方式進行影像的協同傳播。上映之前製片方進行全網的立體化口碑行銷,讓觀眾建立起初步的影像體驗與熱切的觀影期待;熱映過程中大量觀眾們自發生産的短視頻産品,如現場體驗、影像混剪、個人解説等,與影院觀影形成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檔期結束後,製片方通常又迅速將影片轉移到主要視頻網站進行二次傳播,網友中肯的彈幕留言此時就與軍事題材電影形成現實與歷史的互文對話。

  另一方面,當下軍事題材的網路電影生産也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其數量已經超過院線電影。抗美援朝題材的《浴血無名川》以不輸院線電影的大片級製作在網路上獲得大量好評,以驚心動魄的高強度對抗點燃了網友們的觀影熱情。這部影片有著豐富的狙擊元素。狙擊手的一招制敵,敵我雙方的緊張對峙,勝負天平的瞬間轉換,這些元素都是攝影師與剪輯師的最愛,也為很多網友在網路軍事遊戲中所熟悉。狙擊片正在成為軍事題材電影中一種極有發展空間的亞類型影片。當然,在戰鬥場景渲染與正能量擔當、在虛構故事與歷史真實之間,製片方需要更好地把握好平衡尺度。

  可以想像,隨著觀眾審美慣性的培育,以及觀影期待的增長,軍事電影的各種形態必然會引發類型化創作的熱潮。這是軍事電影繁榮與發展的時代機遇,也是主流價值觀大眾化傳播的有力保證。無論技術還是內容,一流的本土創作團隊和電影工業體系是推動軍事電影蓬勃發展的根本力量。中國軍事電影的未來一定充滿無限的可能性。它既可以成為中國軍隊和國家形象的時代之鏡,也可以在追憶硝煙瀰漫的戰爭故事中再現無上的榮光和驕傲。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03日 15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