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用面塑還原《清明上河圖》,于啟全——把傳統技藝融入當下生活

2021-11-02 09:20: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于啟全的面塑作品《清明上河圖》。邱宇哲攝(人民視覺)

  一團、一按、一撥,不過幾秒,麵糰上便出現人物的眉眼。在遼寧瀋陽於氏面人製作技藝傳承人于啟全手裏,短短十幾分鐘,一個活靈活現的面人就能製作完成。

  今年53歲的于啟全8歲起就學習面塑。“最初只是做著玩,沒想到越做越入迷。”于啟全説。

  面塑作品,尤重神韻。“如果只為求‘像’,那完全可以用高清相機、3D列印等手段來複製,面塑作品的獨特恰恰在於能夠體現手工製作的痕跡,融入創作者的感情。”于啟全説。

  2012年起,于啟全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用面塑藝術對《清明上河圖》進行再創作。“1996年,我在新華書店買了一幅影印版的《清明上河圖》,一直想把它用面塑呈現出來。”于啟全説。

  將平面畫作變成立體作品,整體寬度要延長到半米;每個人物的高度在2釐米至2.5釐米之間,五官甚至鬍鬚都要清晰可見。為此,于啟全做了大量文本研究工作,還專門製作了縮小版的面塑工具。最終完成的面塑版《清明上河圖》長達6米,包含500多個人物、50多只動物以及眾多船隻、建築等。

  “壓力很大,也是一種磨練。”于啟全説,《清明上河圖》中的人物都是成組出現的,需要準確表達出他們之間的互動,有時一個人物不對勁,一組人物都要重做。為了追求整體性,他創作時常一氣呵成,最多的時候一口氣製作二十幾個人物,連著做了好多遍才滿意。

  于啟全的工作室中,擺著貴妃醉酒、穆桂英挂帥等很多歷史題材作品,“傳統技藝的傳承越來越受重視,文化交流、展示展覽的平臺越來越多。”2015年,于啟全的面塑技藝被評為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他開始思考如何讓傳統技藝走得更遠。

  “傳統技藝不能一直停留在過去,如果不能融入當下生活,談傳承就很難。”于啟全説。現在,他一方面將面塑作品與現代題材相結合,創作了《抗疫》等作品,另一方面將面塑從靜態的作品推向動態的表演,進行現場速塑創作。

  “速塑創作,即在短時間內瞬間捕捉對象特點,快速塑造出對象的動作、形象和神韻。”于啟全表示,進行速塑創作,需要悟性,更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在人前表演的底氣。

  于啟全多次受邀帶著他的面人到韓國、德國、俄羅斯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小小的面人從曾經的沿街叫賣到如今走上世界舞臺,這是作為手藝人的自豪,也是更大的責任。”于啟全感慨。(記者 胡婧怡)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