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宮崎駿受中國動畫影響……日中動漫有多少“不謀而合”

2021-09-18 13:0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9月18日電 澳洲網日前刊發題為《宮崎駿受中國動畫影響...日中動漫有多少“不謀而合”》的評論指出,日中兩國的動畫發展歷程和人們對動畫的態度有不謀而合之處,並非偶然,實際上,日中動畫産業發展過程中多有相通和相互借鑒之處。

  全文摘編如下:

  近日,一部以孫悟空、雪孩子、葫蘆娃等動漫人物為主角的北京冬奧會宣傳片衝上熱搜。上海美影廠攜自家動畫人物為冬奧助陣,喚起了很多人的童年回憶,也讓大眾再次關注宣傳片中的動畫元素。日本是動畫大國,日本的很多宣傳片也有動畫內容,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日本館宣傳片《日本的一天》中就有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鬱》ED“SOS團舞”片段。

  動畫是受眾群體最廣的大眾娛樂産品之一,很多動畫形象深受人們喜愛,有些動畫甚至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化風貌。《涼宮春日的憂鬱》第一季于2006年播出後火遍全球,2009年播出的第二季和2010年的劇場版《涼宮春日的消失》將作品人氣進一步推高。作為開創“輕改時代”的動畫作品,“涼宮系列”的影響不僅限于日本國內,世界各國動漫迷都深深著迷,這部動畫也因此被稱為“一億人的涼宮”。跳團舞是動漫迷最熱衷的活動,曾有數百人在秋葉原集體跳團舞引起轟動,作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現象,“SOS團舞”被納入了日本的國家形象宣傳片。

  日本是最大動畫輸出國之一,中國是全球最大動畫市場之一,兩國動畫産業發展路徑有很大差異,但日中動畫卻又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除了兩國都常在宣傳時使用動畫元素外,在動畫創作方面也有不少相近之處。1946年,熊川正雄導演了日本戰後第一部反戰動畫《魔法筆》,講述少年獲得了能夠畫物成真的魔法筆,用魔法筆在被戰火摧毀的家園上畫出繁華都市的故事。1955年,上海美術製片廠製作了木偶動畫《神筆》,這部動畫雖立意與《魔法筆》不同,但也是講述少年獲得畫物成真的畫筆的故事,《神筆》也是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美術片。進入網路時代後,日中兩國的動畫創作主題也緊跟時代,“網文改編”動畫崛起,在中國,引領這一風潮的是以網遊和異世界為背景《全職高手》,日本同時期也誕生了開“網文改編”先河的《刀劍神域》。

  日中兩國的動畫發展歷程和人們對動畫的態度有不謀而合之處,並非偶然,實際上,日中動畫産業發展過程中多有相通和相互借鑒之處。日本最早的TV動畫是1963年播出的《鐵臂阿童木》,這部動畫也是中國最早引進的外國TV動畫。日本戰後動畫起步時期使用的是從美國引進的賽璐珞板上作畫的技術,這種製作方式成本很高,且作畫、上色都費時費力。當時的日本動畫業界備受資金短缺困擾,為降低成本和工時,手冢治蟲確立了“有限動畫”原則,也就是除人物外,畫面中的景物全都不動,從而就減少了工作量和耗材量。

  “有限動畫”雖解了日本動畫産業燃眉之急,但畫面品質較差,上世紀80年代,宮崎駿為代表的新一代動畫人打破了“有限動畫”的限制,開始製作更為精良的動畫大片。宮崎駿在職業生涯早期也曾受到中國動畫影響。上世紀60到80年代是中國動畫的第一個輝煌時期,創作出了《小蝌蚪找媽媽》《九色鹿》《葫蘆兄弟》等名作。這時的中國動畫,不僅選材新穎,劇情豐富,在作畫手法上也力求創新。《小蝌蚪找媽媽》的水墨風格,《九色鹿》用動畫手法重現敦煌壁畫,《葫蘆娃》雖是傳統剪紙動畫,但動作戲非常流暢。這些以大膽創意和嫺熟技法來豐富觀眾視覺感受的作品,對宮崎駿“精工”“大製作”的創作理唸有著很大影響。

  進入21世紀,日中動畫産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由於發展路徑不同,兩國動畫産業也呈現出很大差異。日本動畫以高品質的手繪見長,雖也在製作時大量使用3D技術,但大部分作品都採用“3渲2”手法,最終仍以2D呈現。中國動畫公司大量從遊戲等行業吸收3D製作人員,在3D方面技術實力很強,而手繪作畫卻存在短板,因此中國動畫中3D動畫佔比越來越大。儘管如此,日中兩國動畫産業合作仍在深化,由於兩國動畫産業在技術、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多共通之處,兩國企業可以在動畫製作時開展深度合作。以作品品質高著稱的動畫工房、京都動畫等公司,將部分製作外包給中國公司,有些中國動畫公司還擁有了可以承接“整集統包”的能力。

  産業交流加深讓日中兩國動畫業界發展模式開始趨同,日中動畫也開始出現諸多“通病”。日中動畫産業最大的短板都在劇情,動畫導演大都出身於畫師,對色彩、鏡頭使用等都頗有造詣,但很多人“不會講故事”,導致兩國都出現了大量畫面(特效)滿分、劇情卻存在嚴重問題的作品。比如中國的《靈籠》就因劇情節奏不合理、人物對話設計失敗而飽受詬病,日本的《熊巫女》《甲鐵城的卡巴內瑞》《全員惡玉》等開播時,備受好評的作品也因後期劇情突然“暴走”而爛尾。

  在日中動畫新作中,“輕(小説)改”“漫(畫)改”動畫和與遊戲等娛樂産品聯動企劃的動畫佔比越來越大,原創動畫佳作越來越少。原創能力是動畫産業生命力所在,但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原創風險越來越大。日本仍在堅持原創的動畫公司中,只有bones、Production IG等少數公司能保持穩定經營,曾製作過《天使的心跳》《白箱》等大作的P.A.works因接連幾個原創企劃失利而陷入困境。動畫公司越來越傾向製作穩賺不賠的改編動畫,結果加速了原創能力的衰退,形成惡性迴圈。

  正因如此,雖然日中動畫市場和産業都日趨繁榮,但《新世紀福音戰士》《星際牛仔》《魔法少女小圓》那樣具有開創性和極高影響力的原創動畫越來越少。缺乏原創能力,動畫公司將成為資方和版權方的“打工仔”,動畫産業也會淪為遊戲等娛樂産業的附庸。要避免此類狀況,日中動畫公司都不應再滿足於一時安逸,而需攜手培育更多有創意的人才,打造更加健康的産業基礎。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