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奧運“龍服”設計師葉錦添:向世界講述中國

2021-08-23 08:5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葉錦添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8月14日攝)。新華社發(楊善瑜 攝)

  看奧運比賽的時候,葉錦添一直很緊張。為比賽的精彩,為中國隊的戰績,也為賽後中國運動員身著的領獎服。

  作為一名視覺藝術家,葉錦添憑藉《臥虎藏龍》斬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在多個藝術門類頗有建樹,頭銜眾多。但這一次,他的頭銜是2020東京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領獎服設計師。

  三年磨一劍。他設計的領獎服,被中國觀眾譽為“龍服”。

  當本屆奧運會第一位金牌得主楊倩穿著“龍服”登上領獎臺,網友們的讚美瞬間刷屏。此後,領獎臺成了多國領獎服競相展示的“T臺”,“龍服”一次次閃亮登場。紅白相間,看上去“非常突出,又非常簡單”,這是葉錦添想要的感覺。

  “她那麼小,穿上還蠻好看的。”看到14歲的小選手全紅嬋穿上“龍服”,葉錦添説。

  葉錦添在打磨“龍服”設計細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提供)

  傳達意蘊之美

  “奧運是無國界的人類盛會,中國應該如何表達自己?”三年多前,帶著這樣一個設問,葉錦添接受了安踏集團的邀請,開啟了領獎服的設計之路。

  設計方向上,他設想過多種可能性。既然是體育運動服,它就一定與身體産生關聯,要反映服裝與身體的物理關係。“但是我覺得,中國不一樣的東西,就是要在這些物理關係之上有精神層面的參與。”他説。

  就像中國功夫,“中國功夫不光是打鬥,還講武德,講俠義精神。”葉錦添説。

  葉錦添在設計“龍服”草圖(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提供)

  在對多國奧運服裝的樣式、圖案、顏色等進行深入研究之後,葉錦添明確了自己的設計方向:要表達中國的感覺,體現當下中國人的氣度、包容度、體育精神等精神要素,“更多地傳達一種意蘊之美。”

  此次設計的中式唐裝圓立領,領部線條一直延伸至丹田,象徵著中國功夫中的“氣沉丹田”;大面積的純白,使紅色點綴顯得非常強烈,體現了中國智慧裏的“留白”;而整體造型是一個身體往上提升的狀態,“你看到白色為主,上寬下窄,這樣腿會顯得修長,腰線收攏了,就更強調肩膀的線條,氣度宏大,並且很有力量感。”

  葉錦添從事舞臺造型設計多年,對人體線條和服裝與人體的關係非常熟悉,但這一次,“龍服”是做給很多不同身體特徵的人,其中還牽涉到運動服裝新科技和新材料的應用,難度不小。“最重要的一點,要適合每個人穿。”

  物理關係和精神要素交融,功能性與從容度兼顧,構成了“龍服”的整體美學,體現出飛升的狀態。他希望運動員穿了,“非常舒服又非常自信。”

  在看到運動員穿“龍服”之前,葉錦添心裏一直很緊張,“想看到他們真正穿上的感覺是什麼樣,那個時候我還在想,有沒有要改進的地方。”

  當越來越多中國運動員登上了領獎臺,葉錦添一次次觀察“龍服”的視覺效果,確認是自己想要的,“能感覺到那種旺盛的、提升的力量,所以我覺得還不錯。”

  瘋狂迷戀梅蘭芳的少年

  生活中的葉錦添總是一襲黑衣、一頂黑帽。難以想像,他在作品中打造的視覺盛宴卻是那麼豐美多姿。

  葉錦添(左)在電視劇《大明宮詞》拍攝過程中幫助演員調整服裝(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提供)

  《臥虎藏龍》《大明宮詞》《赤壁》……他參與過的作品,定格任意一幀畫面,都意隨境遷,飽含東方意蘊。

  葉錦添(左二)與導演吳宇森(中)在電影《赤壁》拍攝期間交流(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提供)

  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香港,西方文化才是主流,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幾乎是空白。”為什麼新的、好的都是西方的?不服氣的少年葉錦添從找原因開始,主動去探究東西方文化,覺得“總有一天,會比他們做得還好”。

  他喜歡歐洲大膽前衛的藝術,但當他遇到了京劇和梅蘭芳,立刻被那種“很酷,又很中國”的東西迷住了。“我那個時候很瘋狂的,跟朋友找遍了圖書館、書店、書攤,滿世界找所有關於‘四大名旦’的內容。一本書上能有一兩頁介紹他們的,我們都興奮得不得了。”

  葉錦添走得越遠越接近初心。遊歷世界其他文化,跟很多國際一流藝術家交流合作,反倒讓他對中國文化的領悟越來越深。“那些意在言外的東西,是最吸引我的。”他説。

  在葉錦添看來,中國文化有一種內在的無形力量,在藝術創作上,它會變成無限的可能,讓創作源源不斷,“我從中得到非常多的滋養,而且越來越多。”

  説到文化傳承,葉錦添認為,除了介紹傳統文化,更需要一批優秀創作人去做出好作品給年輕人看,讓他們知道中國也有很多很酷很棒的作品。就像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的精彩表現,讓世人折服,也讓中國人油然而生自豪感。

  講好自己的故事

  在葉錦添的藝術創作裏,“怎麼講好自己的故事”一直是他思考的命題。“我希望我們能強起來,能表達我們自己。”他説。

  葉錦添在電影《臥虎藏龍》外景地拍攝現場(1999年9月19日攝)。新華社發(受訪者提供)

  他舉例,比如《臥虎藏龍》,西方人認為人飛上天是不可能的,男女主角的感情故事如此欲言又止,他們的文化裏面也沒有。但當整個戲的風格、語言、講述方式同時呈現的時候,他們就能懂,能夠接收到你要表達的東西。“要跟他們溝通,就要找到這個點。”

  在葉錦添看來,世界潮流一直在變,但藝術家一定要保持定力,“我們有一批人想做點什麼,就為了那個不變的東西。”

  設計“龍服”其實也是在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把它做得既科學也人文,希望可以達到大家覺得能留下來的感覺。”葉錦添説,“更多的人相信我,我會做更多東西出來。”

  這次奧運,葉錦添看了不少比賽,在比賽中中國隊隊員處於高度專注的狀態,體能與技術把握得那麼好,“那種精雕細琢的感覺,非常精彩”。

  他帶著藝術創作者的視角去觀察人的狀態,比如看跳水,就那麼一下,運動員的天賦、努力、成敗都在其中,美感妙不可言,“這與藝術是相通的,只不過我們把時間拉長,他們展現的就是當下”。

  他對全紅嬋跳浮水印象尤深,“其中有個場景,就是她人倒過來對著鏡頭,然後鏡頭再慢慢推上去,它傳達的內涵已超出了跳水本身,在那一瞬間,表演者與觀眾的精神是一體的。”

  在這些精彩瞬間,葉錦添內心充滿感動。他覺得,作為觀眾的他與國家榮譽也産生了一種共同聯結。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