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青海:雪域高原奮發圖強(紅色地標巡禮·青海篇)

2021-08-19 09:1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青海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

  “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中,青海共有3條紅色精品線路入選,“雪域高原·紅色青海”“神秘原子城·大國鑄劍人”“脫貧攻堅·花兒最艷”,它們是完美展示大美青海的窗口。走進三條精美路線,王洛賓歌裏“在那遙遠的地方”近在咫尺。

  紅軍溝裏念紅軍

  高原盛夏,從“紅色班瑪”縣城出發,沿著瑪可河前行,到亞爾堂鄉子木達溝紅軍溝紀念館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字樣的紅旗雕塑奪目、莊嚴。

  1936年6月底,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2.5萬餘人進入青海,在班瑪縣境內停留20余天,之後取道甘南北上。休整期間,紅軍向當地群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政治主張和革命道理,並在石壁上寫下“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鬥爭!安慶宣”的標語,至今字跡清晰。這是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唯一經過青海的地方。

  班瑪縣的老人們常講“瑪米”(藏語音譯,意為當兵的人)的故事:“他們不燒堆好的牛糞,不用家裏的水,自己上山砍柴又挑水。”後來,鄉親們把紅軍經過的子木達溝,親切地稱為“紅軍溝”。

  近年來,班瑪縣紅色景區不斷升級:2012年被青海省委宣傳部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6年被納入第3批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017年升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0年,紅軍溝景區的參觀人數達到3萬多人次。

  除了紅軍溝,西路軍頑強不屈的革命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海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傍依南川河,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南川東路烈士陵園內。紀念館通過歷史照片、戰場往來電報文件、訪談記錄等珍貴文獻資料以及烈士遺物、倖存者用品等,並運用雕塑、多媒體等手段,全景還原當年西路軍英勇西征的各主要戰場,再現了西路軍廣大幹部戰士“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偉大情懷。

  “紅軍西路軍烈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李先念同志給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烈士群雕塑像的這句題詞,深深刻進了每一個走進這裡的人心坎上。

  感天動地原子城

  1964年10月16日晚,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傳到青海湖畔的金銀灘草原,投身原子彈研製工作並於此堅守多年的人竟然不知道這威力巨大的武器是在哪製造的。3年之後,氫彈也在金銀灘如此保密的氛圍中完成了全部武器化進程。金銀灘曾一度銷聲匿跡,近年來,塵封的故事才得以傳頌。

  上世紀50年代,中國踏上了研製原子彈的艱難歷程。經過再三選址,選定青海省海晏縣的金銀灘為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基地全稱為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221廠,對外稱國營221廠。為了保密,被定名為礦區。當時一對新婚夫婦,先後到此工作,因為保密要求,不能告訴對方身在何處。他們的信件從221廠寄出,在北京兜一圈後,再到對方手裏。直到二人在生活區偶遇,他們才知道彼此的車間相隔僅幾十米。

  基地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建廠初期,自己動手挖防空洞、搭帳篷,吃半生不熟的青稞面饃,喝融化的雪水。當時沒有路,很多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步行十幾公里到試驗現場工作,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王淦昌也常常坐在卡車上,沿一條泥濘的小路去試驗現場。

  1987年6月,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了撤消國營221廠的決定。至此,國營221廠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落下了莊嚴而神秘的帷幕。海晏縣原子城紀念館、海晏縣原子彈紀念碑、海晏縣原子城遺址、221基地地下指揮中心……這裡的每一座建築都有一段光輝的歷史,每一位建設者都會講一段傳奇動人的故事,他們的事跡感天動地。

  今天的原子城依然保留著眾多的實物紀念地,向人們展示我國人民在非常困難時期,艱苦創業的歷程。“它是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對全國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原子城紀念館負責人説。

  脫貧“花兒”紅艷艷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裏有一朵牡丹。我和尕妹見不上面,苦日子啥時候能過完。”流傳在互助山區的這首“花兒”,道盡了土族群眾貧困生活的愁苦。

  互助縣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也是我國土族人口最多、居住最為集中的地方。由於地處青藏高原,自然環境惡劣,發展條件受限,貧困如大山一樣橫亙。作為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之一,2018年,互助縣118個貧困村全部退出、4.3萬名貧困人口脫貧;2019年,預脫貧的291戶579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全面實現了貧困“清零”目標。青海省政府公示公告互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互助縣連續三年被評為青海省脫貧攻堅先進縣。

  以卓扎灘村為例,過去這裡有一個160畝的採砂場,連續10年的採砂、粉砂、洗砂,導致村旁河道被嚴重破壞,道路坑坑洼洼、塵土飛揚。在鄉村環境整治和鄉村旅遊扶貧項目支援下,2018年4月,卓扎灘村把採砂場改造成了鄉村生態旅遊景區,營業第一年就接待遊客11萬餘人次,旅遊收入超過200萬元。卓扎灘村黨支部書記顏章東説:“採砂場整治改造成旅遊景區後,變成了全村脫貧致富的‘金飯碗’。”

  短短5年,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鄉村生態旅遊等項目,高原土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卓扎灘村一樣,互助縣南門峽鎮磨爾溝村、麻吉村、小莊村、班彥村,西寧市湟中縣上五莊鎮包勒村、攔隆口鎮卡陽村農民吃上了“旅遊飯”,一片片花海吸引著遊人,“花經濟”不斷顯現。目前,村村通硬化路、鄉鄉通柏油路,電力保障全覆蓋,人畜飲水安全等基本得到保障……

  如今,傳唱民間的“花兒”飽含喜悅之情,百姓的幸福生活就像“花兒”一樣紅艷艷。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