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紮根火熱生活 書寫偉大變革(品味紅色經典(32))

2021-08-18 08:3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圖為電影《暴風驟雨》海報。

圖為小説《暴風驟雨》封面。

  上世紀40年代末,中華大地發生了解放戰爭、土地改革運動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我們的父親周立波,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作了長篇小説《暴風驟雨》。小説聚焦土地改革運動,描寫了元茂屯村民在土改工作隊帶領下,奪回土地、當家做主的故事。

  親身參與並生動記錄巨大變革

  《暴風驟雨》的創作,取材于周立波在東北從事土改工作的真實經歷。在周立波前往東北前,我們的母親林藍已隨土改工作隊先期到達,夫婦二人相聚于當時的松江省元寶鎮,也就是小説中元茂屯的原型地。關於元茂屯,小説開頭的描寫充滿煙火氣:“豆葉和西蔓谷上的露水,好像無數銀珠似的晃眼睛。道旁屯落裏,做早飯的淡青色的柴煙,正從黃屋頂上高高地飄起……轱轆滾動的聲音,雜著趕車人的吆喝。”儼然一幅夏日鄉景圖。這段生動自然的描寫,正是來源於周立波前去接林藍的馬車之行。幾十年後,周立波對此依然記憶猶新,作詩紀念這次被寫進作品中的尋親之旅:“松花江上重逢日,握手言歡誼似山。”

  在東北期間,周立波全身心地投入土改工作。《暴風驟雨》中土改工作隊隊長蕭祥的生活原型,正是周立波自己。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他和農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土改前,當地農民生活十分艱苦,有些人家只能吃橡子面和野菜,甚至穿不起褲子,條件略好的,一日三餐也只有苞米碎粒和鹹菜。小説人物“趙光腚”也來自現實生活,而非作家的虛構。艱苦的條件加深了工作隊與當地群眾的感情聯繫,也鞏固了土改工作的群眾基礎。

  經過半年不懈努力,當地土改工作接近尾聲,周立波夫婦離開元寶鎮,調往哈爾濱。林藍提議,可以把參與土改工作的經歷寫成書,為後人呈現這場轟轟烈烈的偉大社會變革,周立波欣然同意。由於寫作不在事先計劃之列,幾個月的農村生活沒有留下詳細的記錄,但是周立波對土改工作記憶猶新,同事們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親身參與的農民生活更是不曾淡忘,火熱的土改工作已經為創作積累了大量鮮活的素材。

  雖然如此,僅憑記憶描寫這場巨大變革顯然是不夠的。為此,周立波專程回到元寶鎮,收集了3麻袋之多的材料。格外幸運的是,林藍做了不少土改工作筆記,正好派上用場。小説中廣為人們稱道的《分馬》的情節,就是基於這些日記材料創作出來的。

  為了又好又快地完成小説,周立波在上級領導支援下一心撲在寫作上,僅3個月就完成小説上部,于1947年12月起在《東北日報》連載。隨後,他用6個月寫出下部。一部生動反映中國土地改革運動的文學經典由此誕生。

  以通俗明快的語言再現時代壯舉

  《暴風驟雨》重點描寫了消滅封建剝削制度過程的跌宕起伏、艱辛複雜。土改工作隊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改變人們落後的思想,這在當時談何容易。對元茂屯不識字的農民來説,任何新思想都必須通俗易懂,符合日常生活邏輯。工作隊以滿腔的熱情和集體的智慧發動群眾,讓農民知曉自己的利益,清楚其中的道理,從而與舊思想、舊觀念徹底決裂。

  小説是語言的藝術。《暴風驟雨》巧妙使用方言土語,文風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為這部嚴肅題材作品增添不少活潑潑的生命活力。如《分馬》的故事講述生産資料的重新分配過程,語言生動,人物形象鮮活逼真。老孫頭性格可愛,有點自私,表面上説“還沒定弦”,心裏其實早已打定了主意,想挑走栗色小兒馬,如願以償後,騎著馬得意洋洋卻摔到屁股,引得大家發笑。農會幹部郭全海作為分馬工作的帶頭人,領導力強,公平公正。他在分馬前幹練的陳述,既交代清楚了事情原委,又烘托出村民們急切的心情。分馬後,300多戶人家歡天喜地,只有老王太太有些失落。郭全海及時招呼積極分子説:“先進的要帶動落後的,咱們算先邁一步,老王太太落後一點點,咱們得帶著她走。”當老王太太挑走本屬於田家的沙栗兒馬後,郭全海牽著自己的青騍馬來到田家:“開春下了崽,馬駒子歸你。”

  小説中,蘊含著進步思想的現代詞語,不著痕跡地融入人物對話,與當地方言結合得渾然一體,絲毫不讓人覺得突兀。“土地還家”就是一個例子。書中,農民幹部白玉山與妻子聊天,白大嫂子聽不懂“剝削”一詞,在她看來,“土地是地主家的財産”。在舊觀念的束縛下,農民如何擺脫一直以來的窮苦生活?白玉山參加過工作隊主辦的黨訓班,用起了剛學到的新觀念。他説:“土地也是窮人開荒斬草,開闢出來的”“房子、糧食、衣裳都是勞力造出來的”“咱們分地,是土地還家,就是這道理”。經過這樣一番解釋,白大嫂子終於認清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剝削本質。

  小説語言質樸接地氣,對背景、事件、人物的描摹縝密細緻,作家筆下的人物形象鮮活可感。在讀者眼中,白大嫂子真實可信,就是世世代代紮根土地、辛勤勞作的農民的縮影。而白玉山作為率先接受進步思想的農民代表,也沒有高高在上地“教育”白大嫂子。他這番通俗的解釋令人讚嘆,艱澀的道理也可以用如此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出來!勞動者樹立新觀念、獲得思想武器的具體過程由此可見一斑。周立波充滿激情地寫道:土地改革就是要“燒燬幾千年來阻礙中國進步的封建,新的社會將從這火裏産生!”

  通俗明快的語言風格讓小説在當時産生了巨大影響。在當年東北的土改工作隊中,《暴風驟雨》近乎人手一冊,成為土改工作的必讀書,對土改工作的推進起到春風化雨的積極作用。

  從紅色經典中汲取精神力量

  源於周立波親身經歷的人物和故事,冒著熱氣來到讀者面前,也潤物無聲地推動思想進步,這正是《暴風驟雨》超越一般寫實作品之所在。

  經典的力量歷久彌新。上世紀50年代,《暴風驟雨》獲得史達林文學獎,獎金數額非常可觀。周立波和林藍希望這筆獎金像《暴風驟雨》一樣發揮更大作用,於是將其全部捐獻給國家。最終,這筆捐款為在朝鮮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指戰員購買了數十萬冊蘇聯文學名著《普通一兵》,激勵戰士們英勇作戰、奪取勝利。幾十年後,有志願軍老兵把這本上過戰場並被一直珍藏的書,回贈給周立波以示敬意和感謝。

  1956年,連環畫《暴風驟雨》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生動的情節有了更直觀的表現形式。之後,由袁闊成演繹的評書《暴風驟雨》,通過廣播走進千家萬戶。上世紀60年代,由林藍擔任編劇、謝鐵驪執導的電影《暴風驟雨》上映。演員們大都親歷土改工作,電影呈現出濃厚真實的生活氣息,于洋飾演的肖祥隊長更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直至近年,《暴風驟雨》被改編為電視劇,讓如今的觀眾走進那段歷史。

  今天,我們的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我們不會忘記萬丈高樓起于平地,不會忘記老一代革命者和建設者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壯舉——這些壯舉值得後人不斷回味,不斷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創造新的輝煌。

  (作者分別為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講師)

  製圖: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7日 20 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