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穿越回古代,七夕怎麼過

2021-08-13 10:35: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七夕節乞巧賽藝是廣州市傳統民俗。自2013年以來,每年七夕來臨之際,當地都會舉辦“廣州乞巧賽藝會”。圖為賽藝會上塑造牛郎織女鵲橋會情景的作品。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提起七夕,人們就會想起牛郎織女的故事及其承載的美好愛情。今天,七夕多以“情人節”的面目示人,可在古代,七夕卻有著更豐富的內涵。下面,就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看看古人如何過七夕。

  曬衣曝書,珍惜時令物候

  和多數傳統節日一樣,七夕也與農業社會的時令密不可分。記錄了東漢鄉村歲時生活與風俗的《四民月令》記載,每到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習俗然也”。東漢王充在《論衡》中這樣解釋為何選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曝書:“子日沐,令人愛之。卯日曬,令人白頭。”他解釋説,當時的人認為在七月初七這天,陽光好,黴菌能很快被太陽曬死,書頁也很容易被曬透。如果錯過了這個日子,太陽不那麼如意之後,曬了半天,書頁可能仍然曬不透,連頭髮都會被急白。

  七夕的日期與立秋相近,潮濕多雨的夏季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即將開始,在這個時候晾曬書籍和衣物,可以防霉爛生蟲。《世説新語》中就記載了幾則與曬衣曝書相關的逸事,《排調篇》寫道:七月七日的時候,名士郝隆在自家庭院裏四仰八叉地仰躺著曬太陽,別人問他在幹什麼?郝隆回答,“我在曬書”——別人都是酒囊飯袋,只有自己的肚裏都是學問,魏晉名士的傲氣由此可見一斑。

  有“曬”的地方就有比較。《世説新語》中還記載了一則關於曬衣的趣事:“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瞧不起趁曬衣炫富的作風,到了七月七日,鄰居的衣架上多是綾羅綢緞,阮鹹卻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別人不解地問:“你在幹啥?”他回答:“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曬衣、曝書一直是七夕節風俗的重要一環,唐代在宮中還設有曝衣樓,專供宮女們在七夕這天曝衣之用。開元年間的詩人沈佺期在《七夕曝衣篇》中寫道:“宮中擾擾曝衣樓,天上娥娥紅粉席。”今天讀來還仿佛能看到當時皇宮中七夕曝衣的熱鬧畫面。

  望月拜星,祭祀牛郎織女

  一條銀河橫貫夜空,漫天繁星中最亮的那顆星就是織女星,銀河對岸,織女星的東南方向,有一大兩小一字排開的三顆星,中間那顆最明亮的星就是牛郎星。星空之下,人們搭起供桌,擺上新熟的瓜果、精巧的手工,對著明亮的星星和皎潔的銀河默默地向織女祈禱。

  在涼爽的夜晚賞月觀星是七夕的一大樂事,七夕正值瓜果飄香的時節,把新鮮的瓜果獻給織女正是應時之舉。除應時瓜果,七夕節食品中最有名的就是巧果,巧果以油、面、糖、蜜為主要材料,先將白糖放在鍋中溶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搟薄,晾涼後再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炸至金黃,手巧的女子還會把麵糰捏成各種與七夕傳説有關的花樣,更添樂趣。

  皇宮裏過七夕的排場更大,甚至為七夕專起樓觀,稱為“綵樓”。高臺之上不僅視野開闊,便於觀星,在中國傳統天宮圖中,緊鄰織女星東側,有四顆星為一組名為漸臺。在世人的想像中,漸臺就是織女登高眺望的地方,而在七夕之夜,宮女們登綵樓觀星與織女登漸臺以望牛郎相呼應,人間節趣也是天上故事的再現。

  對月乞巧,祈願美好生活

  以女性為主角的七夕,最豐富的還是乞巧活動,《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丟巧針、結喜珠……乞巧活動名目繁多,體現了女子們對心靈手巧的嚮往。

  既然是求“巧”,女紅的主角“針”自然就成為“乞巧”的主角,女子們通過“穿針乞巧”“丟巧針”“浮針取巧”等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手巧的嚮往。其中,“穿針乞巧”是較早也是最普遍的乞巧方式。在七夕的晚上,年輕的女性對著月光穿針引線,誰先穿過就是“得巧”。在月亮之下穿針引線,不僅需要手巧,還得有好眼力,乞巧所用針線也都是特製,線是彩縷,乞巧針也有雙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不同的規格,材質則有金、銀、黃銅和天然銅等,種類繁多。據南朝顧野王《輿地記》一書記載,齊武帝曾經專門把一層樓觀當作“穿針樓”供宮娥們使用。唐代開元年間的大詩人崔顥的《七夕詞》也描寫了當時都城長安的七夕之夜家家乞巧、戶戶穿針、朝野上下共慶七夕的盛況:“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足見“穿針乞巧”這一活動的重要性。

  女子們向織女乞巧,而織女是否回應了她們的祈願則以喜蛛為媒介,小小的喜蛛寄託著乞巧女子得到織女眷顧的願望。每年七夕之前,女子們四處尋找蜘蛛,放在盒子裏,第二天打開盒子如果發現蜘蛛結的網又大又漂亮,就代表著盒子的主人會成為靈巧的女孩子,形體小巧的喜蛛也因此被乞巧的女子們視為吉祥的象徵。

  到了宋代,市民文化空前發達,慶祝七夕的活動更加繁盛。據《歲時雜記》記載,當時人們從七月初一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到七夕前三五天達到了頂峰,到了七夕這天,“乞巧樓”樓上擺放著來自異域的“摩睺羅”,更為七夕之夜增添了一種新鮮和異域色彩。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七夕都給人帶來美好的感受。對美好生活的具體想像隨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嚮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珍惜物候與時令的心情,今人與古人卻是相通的。(作者:陳童,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生,本文部分內容參考了劉宗迪所著的《七夕》)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