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簡化字亦是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

2021-07-12 09:1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漢字的“繁簡之爭”一直不絕於耳,甚至有人質疑漢字簡化之後“親不見、愛無心、産不生、厰空空”,割裂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簡體字在古代就已經存在,我們使用的簡化字只是國家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其法定地位。經過歷史沉澱、專家整理的簡化字,不但符合漢字構形規律,提升了文字溝通效率,而且也很好地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文化。

  簡體字是古代文字的組成部分

  雖然簡化字是在簡體字基礎上整理出來的,但簡體字不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出現的,更不是專家在屋子中面壁冥想創造出來的,簡體字在歷代手寫文獻中均有出現,是古代文字的組成部分。比如,“馬”的簡體形式在東晉王羲之的草書作品中就有出現。有網友質疑博物館展品為贗品的所謂“證據”之一,即簡體字“亂”更是在北魏時期就已經作為“亂”的俗字而存在。《顏氏家訓·書證》已有“自有訛謬,過成鄙俗,亂旁為舌”的記載,顏真卿所書《顏氏幹祿字書》中也標明“亂”是“亂”的俗字。在歐陽詢、米芾等書法大家的碑帖中,簡體的“亂”也時常見到。

  簡體字與繁體字沒有時間上的先後關係,兩者並非依次出現,簡體字也不都是繁體字的機械簡化。簡體字出現的時間非常早,部分簡體字甚至遠早于繁體字。例如“蟲”一般被認為是“蟲”的簡體字,但實際上“蟲”作為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比“蟲”出現的要早得多。

  簡體字在古代主要是俗字,通常用於非正式場合的個人信件書寫和非正式作品的抄寫等。簡體字與常用於印刷和正式場合的正體字形成互補關係。《顏氏幹祿字書》通常將俗字與正字並寫,並指出正俗,同時還專門指出俗字、通字和正字的使用範圍,“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籍帳、文案、卷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所謂通者,相承久遠。可以施表奏、箋啟、尺牘,判狀,固免詆訶。”“所謂正者,並有憑據。可以施著文章,對策、碑碣,將為允當。進士考試,理宜必遵正體,明經對策貴介經注本文,碑書多作八分,任別詢舊則。”

  簡體字在古代的使用頻率已經很高,王力先生就指出,“簡體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漢代民間應用的簡體字就不少……宋元以來簡體字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又有進一步的發展。”當今我們使用的簡化字大都是歷代相傳下來的簡體字,它們的出現時間早且在許多文獻中都有使用,是我國古代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

  簡化字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社會上有部分人認為,由於推行簡化字,許多人讀不了古書,從而阻斷了中國文化的延續,形成“繁體字文化”和“簡體字文化”兩個斷裂的階段。其實,字形的演變並不會阻隔中華文化的傳承。記錄中國文化的不只有以楷書為主的印刷作品,也包括手寫、手抄等竹牘簡帛,還包括鐫刻文字的甲骨和青銅器。漢字歷史上也先後出現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正式字體,還有常用的草書、行書等輔助性字體。雖然這些字體出現的時代不同,使用的場景也有差異,但這些文字都以自身的形體特點與形式,記錄和書寫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構成了獨特的中國古代文字體系。

  文字形體伴隨歷史進程而逐漸改變,特別是由篆書向隸書的演變,使漢字基本擺脫了古文字象形的特點,在文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些漢字形體的改變並沒有隔斷中華文明,同理,繁體字向簡化字的形體轉變也不會隔斷中華文明。

  漢字由繁到簡的轉變符合漢字的演變規律,是漢字自然發展變化的結果,繁體字與簡體字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容易實現“用簡識繁”,許多簡體字在古代就已經被官方接受並認定為正體。比如,“禮”通常被認為是“禮”的簡體形式,但早在唐朝“禮”就已經被認為是正字。

  簡化字對繁體字的改造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其形體構造符合漢字的“六書”理論,經常使用的方法有:保留輪廓和特徵,如:飛(飛)、齒(齒);草書楷化,如:長(長)為(為);換用簡單符號,如:雞(鷄)、漢(漢)等。這些簡化字符合漢字的構字特點,並通過類推構造了大量的簡化字。簡化字很容易與原有的繁體字對照起來,經過簡單訓練閱讀經典文獻並不困難。此外,當下電腦的普及和科技手段的加持,繁簡之間的轉化能夠瞬間完成,繁體字轉化為簡化字的準確率已經非常高,不使用繁體字也能閱讀古籍。古典文獻學專家張箭介紹,簡體字版的古籍比繁體字版古籍要印得清晰,也便宜得多,更利於購買和收藏,對古籍整理也非常有利。因此,簡化字是漢字自然發展的結果,具有中國文化的基因,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簡化字能創造更豐富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不僅包括古代文化,也包括當下創造的各种先進文化。簡化字提高了識字的效率,有利於提高教育水準,提升社會文化程度,為創造更豐富的文化打好基礎。難認、難寫是漢字公認的痼疾,魯迅説,“不費他十來年功夫,就很難跨過。”錢玄同認為,“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因此,很多仁人志士力主簡化漢字。

  古代讀書人多是統治階層,數量較少,他們窮經皓首只為通過讀書博取功名,識字、寫字、考證字是其重要任務之一。近現代以來,科學發展使教育增加了更多傳統語文學之外的內容,文字的交際屬性被突顯。簡化字的筆畫數和字數都大大減少,使學習者能用最經濟的手段最快地跨越文字障礙,提高交際效率,為其他知識的學習留下更多時間。知識分子的增加和知識的多樣化能更好地促進社會進步,創造出更多優秀文化。現代的絕大部分作品都由簡化字書寫,這些優秀作品也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簡化字也可以創作出高藝術水準的書法作品。臨摹古代書法作品,揣摩古意是書法學習的重要路徑,因此繁體字在書法界廣泛使用,但有人認為書法只能使用繁體字就有失偏頗。中國對書法的認可固然有形態美的追求,但更多是“意象”之美的崇尚,《蘭亭序》的逍遙自然,《祭侄文稿》的悲憤痛楚,《寒食帖》的沉鬱蒼涼才是它們更大的魅力。如上所述,簡體字在古代碑帖中也大量存在,臨帖揣摩也能探尋古意,進而創作出經典作品。書法大家啟功先生和歐陽中石先生的許多經典作品都使用了簡化字。特別是啟功先生,他的書法作品多以簡化字為主,常採用行草方式書寫,增加了飄逸靈動、自然清新的感覺。

  漢字作為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被稱為“中國文化的脊梁”,在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我國通用的規範漢字大多為簡化字,它們在促進文化教育、加速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就,創造了豐富文化。但是,尚有部分人對簡化字理解不夠,認為後起的簡化字隔斷了中國文化。其實,簡化字符合文字形體的變化規律,不會隔斷中華文化的傳承;源於古代簡體字的簡化字本身就是古代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作者:司羅紅,係鄭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