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音巧敘事 深情扣心弦 構建紅色文化視聽傳播閉環

2021-07-12 09:19: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之聲、閱讀之聲于4月9日起推出大型融媒體特別節目《追尋——紅色家書背後的故事》(以下簡稱《追尋》)。節目以不同時代共産黨員的紅色家書為切入點,通過蔣雯麗、何冰、胡歌、易烊千璽、李立宏、李野墨、康輝、任魯豫、朱迅、尼格買提等百位演播者的傾情講述,運用音頻、視頻、海報等多種表現形式,傳承紅色基因,彰顯家國情懷,成為共産黨人艱苦奮鬥崢嶸歲月的生動再現。

  以信傳情再現歷史 以聲為媒引起共鳴

  書信即文章,有其文學功能。文情並茂的書信可以滿足受眾的文學欣賞要求,堪稱絕妙文章。當《追尋》以書信入題,多元化的文學選題隨之呈現,是生活,是愛情,是舍得,是宣誓,是承諾。真正的優秀的書信,總是能看到作者博大深邃的內心,也能折射時代的洪流。百封紅色家書,足以窺見革命烈士的強大內心,足以見證革命年代的波瀾壯闊。

  當今時代,網際網路技術發展迅速,移動設備廣泛普及,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音頻已成為走在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前沿的媒體。音頻憑藉著單純的資訊維度,洶湧地涌入聽者的身體,反而更能直擊人心,更能深度調動聽者全部的知覺。

  《追尋》以聲音為媒介,帶領受眾進入書寫家書的歷史情境中,呈現了活生生的歷史,展現了滾燙燙的初心,謳歌了共産黨人以革命豪情、愛國熱情、奮鬥激情書寫的百年曆史。百位演播者演繹百篇高品質的經典誦讀,為愛好聲音的聽眾帶來一場精神文化的饕餮盛宴,用真誠的聲音朗誦紅色家書的深情,用執著的心靈描繪革命人生的壯美畫卷。

  情感放大是中國特色節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追尋》將百封家書通過聲音的方式呈現在聽眾面前,用震撼人心的講述和聲情並茂的吟誦傳遞出人間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著父母之恩、夫妻之愛、兄弟之情的家書,透過聲音,連著時空,栩栩如生。

  傳統音頻節目營造的是“廣場語境”的對話,由播音員進行朗讀,聽眾被動接收。而《追尋》創造了一個基於聽覺的空間,通過誦讀人的情境化講演,融講述、表演于一體,轉“廣場語境”為“私密語境”,轉“常態誦讀”為“直指人心”,大大增強了節目的代入感。“小寶寶,你的母親不能撫養你了,不得不把你交與你的祖父母來養你,你不必恨我!而恨當時的環境!我很明白地告訴你,你的父母是個共産黨員,且到俄國讀過書……望你好好長大成人,且好好讀書,才不負你父母的期望。”演員劉敏濤深情的誦讀,直指人心,飽含了一位即將慷慨赴死的母親對襁褓中孩子的舐犢之情,引起受眾強烈共鳴。

  匠人精神豐富細節 精耕細作重塑認知

  《追尋》主創團隊用腳力踐行責任,用眼力發現真實,用腦力深刻思考,用筆力訴説真情,深入探尋紅色文化資源,發揮文藝作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為了讓主題性創作內涵開掘更深,從策劃、錄製、拍攝到推出,《追尋》歷時一年,主創團隊走遍北京、上海、浙江、江蘇、重慶、貴州、廣東、海南等地,深入到家書所處的歷史人文環境之中,採訪革命志士和黨史專家,挖掘鮮為人知的真實細節,這使其創作觸角跳出傳統音頻節目的限制,實現了選題的素材增值和內容增值,延伸了節目的表現空間。

  隨著社會進步和受眾審美水準的提升,經典需要被喚起、被重復,卻應該以一種符合當下時代發展的新樣態出現。《追尋》以一種別出心裁的方式對經典人物、經典故事進行了生動演繹。當人們熟悉的夏明翰、冷少農、趙一曼等英雄人物又一次出現在受眾面前,受眾頭腦中的記憶被重新喚起。而當百位演播者站在建黨100週年的歷史節點上重新誦讀英雄人物深情的家書、不朽的故事,這些記憶又實現了變換與重組。可以説,節目建構了現在與過去,記憶與創意之間的聯繫,延展了音頻節目的思維空間、想像空間和心理空間。

  人物和文本的互文,讓家書誦讀有了多重的視角、豐富的層次。《追尋》以生命情感為連接,以誦讀的形式溝通蕓蕓眾生,讓更多的革命烈士通過這一方式被世人認識。借助大眾傳媒,更多革命烈士將被這個時代、被我們每一個人了解、認知、傳誦。通過《追尋》,我們認識了裘古懷。“同志們,壯大我們的革命武裝力量爭取勝利吧!勝利的時候,請你們不要忘記我們!”他的臨終遺言振聾發聵,令人動容。

  “百年黨史”“百集製作”“百封家書”“百人誦讀”的“四個一百”宏大構架將主題性創作的思想高度、情感深度和藝術精度統一起來。百位共産黨人的形象透過聲音躍然紙上,他們的革命精神穿過電波直抵人心。《追尋》讓受眾“始於家書故事,終於共産黨人精神”,其成功的背後,我們看到了中國媒體人努力回饋受眾與社會期待的匠人精神。

  多重語態創新內容 融合傳播強勢破圈

  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追尋》不僅注重家書的誦讀以及故事的講述,還充分運用音樂、詩歌、戲曲、曲藝、微廣播劇、影視劇片段、新聞採訪等多種手法,豐富節目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大眾獲得“沉浸式”情景交融的情感體驗,讓紅色文化聽得進、記得住、傳得開。在講述紅軍師長賀錦齋的故事時,節目中多次穿插使用了湖南桑植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這不僅僅是因為這首歌的歌詞是賀錦齋改編的,還因為這首歌是他和妻子戴桂香愛情的見證。音樂的巧妙運用,讓故事更動聽,讓情感更濃郁,讓精神得以昇華。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追尋》力求借助融媒體形式講好黨史故事,努力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真正讓紅色文化滋潤人們心靈。《追尋》不單以“講”的方式傳遞給大眾,而是充分發揮視聽語言的功能,讓受眾以“聽見”“看到”“感受到”的方式去體悟家書精髓。“藝術家+播音員主持人+流量明星”的誦讀嘉賓設置也照顧到各個圈層的受眾,形成一個大的傳播閉環,讓主題教育節目能夠輻射到更大的受眾群。

  《追尋》以100集音頻節目、10集紀錄短片、48張海報(其中26個短視頻海報)等可聽可視化呈現、互動化表達、個性化傳播,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手法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效果。海報的先導作用尤為關鍵,大面積的紅色渲染突出主題,第一時間將受眾的目光吸引,動態海報與“追尋”二字相契合,令人不自覺進入海報所營造的情境中,使得小海報成功撬動大傳播,在新媒體中形成一條鮮明傳播鏈和價值鏈。

  在傳播手段上,節目依託央視文藝客戶端、雲聽客戶端新媒體矩陣,聯合央視新聞、央視頻、央視網、央廣網、學習強國等各大平臺一鍵觸發,發揮媒體融合傳播的優勢,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節目在新浪微博、快手等平臺上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6月24日9時,微博雙話題閱讀量超5.5億,全網音視頻播放量超3500萬。據了解,全國各地不少學校、基層黨組織受節目影響,開展“聆聽紅色家書背後的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活動,通過一封封家書、一個個故事、一次次誦讀,來追尋與傳承共産黨人百年如一的初心與使命。

  在“一切皆可‘短短短’”的發展生態中,短視頻以瞬間收看、短暫停留的特點圓滿地填補了用戶的碎片時間,並能較高效地滿足人們休閒娛樂或獲取知識的需求。短音頻同樣如此,在內容建構上可集文字和聲畫的所有符號表達優勢于一體,雖然時長較短,但有生動性的特點,相比于長音頻也更具瞬間吸引力。在以“短”為主要欣賞訴求的時代,《追尋》以10分鐘左右的音頻內容瞬間抓住受眾的心理,大大提升了接受度。

  《追尋》實際上是一次在大眾文化層面上、大眾文化媒介上的情感交流,這不僅是一個節目,更是一個“場”,在這裡,人們交流最動人的故事、最珍貴的情感。《追尋》以家書為形,以情感為骨,以革命精神為魂,通過故事性、情感性、啟示性的立體呈現,再現家書背後的真實故事與真摯情感,展現信仰的力量、黨性的堅貞、人性的光輝,將紅色文化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出去。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