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流動民宿”如何昭示文化創意?

2021-05-12 08:32: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千軍臺礦區井下巷道已基本改造完畢 攝影/本報記者 郭謙

爨底下村已有400多年曆史 攝影/本報記者 郭謙

  去年7月起,剛挂職北京市規自委門頭溝區分局局長助理不足兩個月的張東才,開始參與京西“一線四礦”及周邊區域協同發展相關工作。帶規劃人員和專家學者進山溝、下礦井,成為他的工作常態,“所有站點都去過,有的礦區甚至去了七八次”。經過多輪研討,這項工作目前有了雛形,得以紮實起步。根據規劃,門頭溝區將充分挖掘生態涵養區的生態優勢和千年採煤史留下的獨特工業遺存,利用礦區小鐵路連線成網,打造青山綠水間的“流動民宿”,形成生態文旅新業態。

  12個車站連線成網

  串起“流動民宿”

  高高架起的鐵棧橋連接礦區內外,站在橋上,一座座具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工業廠區特色的建築映入眼簾……日前,北京青年報記者探訪了位於門頭溝區的王平村煤礦,該礦作為曾經的京西八大礦之一,1994年停産後一直廢棄至今,只有一些遊人偶爾前來打卡,給這個“灰色空間”增添些許亮色。

  近年來,門頭溝區主動進行産業調整、疏解轉型,區屬全部270家鄉鎮煤礦關停。去年9月,隨著大臺煤礦“謝幕”,門頭溝告別了千年採煤史。礦區和運煤的鐵路結束了階段性的歷史使命,成為工業遺存。

  去年7月,市委主要領導到大臺煤礦調研後提出,要保護好百年京煤工業遺存,打造生態文旅新業態,用好礦區小鐵路,連線成網,打造青山綠水間的“流動民宿”。門頭溝區會同京能集團隨即啟動“一線四礦”及周邊區域協同發展工作,計劃依託閒置礦區和門大線鐵路工業遺址等資源,建設通勤與觀光兼具的市郊旅遊鐵路。沉寂已久的老礦區借著“一線四礦”的東風,回歸大眾視野。

  根據規劃,“一線四礦”中的“一線”指門大線,“四礦”即門大線沿線的王平村礦區、大臺礦區、木城澗礦區、千軍臺礦區。這條線路初步規劃設12站,在原有門頭溝站、野溪站、丁家灘站、色樹墳站、落坡嶺站、大臺站、木城澗站這7站的基礎上,結合沿線旅遊資源增設琉璃渠站、斜河澗站、韭園站、王平村站、千軍臺站5座車站。

  整體設計、因地制宜

  打造“一站一景”特色風貌

  “一線四礦”如何轉型?“原則是區域協同、整體設計、因地制宜、綠色發展”,張東才介紹,一方面是將“一線四礦”進行整體設計,“沿著33.4公里的門大線,將幾個點位鑲嵌其中,按照區域來打造。目前我們已經和多個團隊接觸,計劃進行國際方案徵集,按照國際一流水準進行規劃設計”。

  另一方面,將對鐵路和重要站點及周邊旅遊吸引物和配套服務設施進行專業設計,打造“一站一景”的特色風貌。比如,門大線上最長的隧道長達400米,火車上的遊客一齣隧道,就能看到開闊的原野和靜靜流淌的永定河,山水河田構成一幅風景畫。

  設計還將充分挖掘利用自然風光和工業遺存兩大資源優勢。門大線約有一半路程沿著永定河延伸,火車穿梭在山水相映的自然風光中,國內都比較少見。此前,門頭溝區針對永定河流域進行專項整治,拆掉了很多違規建設的農家樂,野外燒烤等也不見了蹤影,這些都為今後的景觀提升奠定了基礎,“接下來還將補種一些植物,讓列車經過之處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聚焦工業遺存轉型

  門大線將首發雙主題列車

  獨特的工業遺存更是“一線四礦”改造升級的“獨門秘籍”,針對這些工業遺存的改造利用,門頭溝區、京能集團在市屬幾大國企的共同參與下,提出了初步的規劃意向。

  王平村煤礦將在保留廠礦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引入社會力量,深入挖掘“後工業文明”的生態景觀美學,打造主題創意園區;木城澗煤礦將協同各方資源,打造文旅康養度假小鎮和山地戶外運動基地;千軍臺煤礦將利用全市僅存的地下井巷,打造集實訓科普和文化旅遊為一體的安全應急教育研學營地;大臺煤礦將結合鐵路運煤走廊、井架、煤倉等工業遺存,打造礦區轉型發展示範小鎮和沉浸式體驗礦山博物館。

  觀光列車的設計也將充分利用這兩大優勢,根據初期規劃,門大線將首發雙主題列車線——綠水青山號與京西碳險號。綠水青山號為京西自然民俗及古道文化主題列車,京西碳險號列車定位為鐵路及礦業文化主題,設置煤業文化車廂,講述礦區故事。

  帶動沿線文旅業發展

  助力區域內鄉村振興

  在琉璃渠村口,一座琉璃文化創意産業園正在緊張建設中。根據規劃,門大線將在琉璃渠村設站,“希望這條線的開通能為我們村帶來更多遊客,推動村內民宿産業的發展,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琉璃文化。”琉璃渠村黨支部書記李建華表示。

  更便捷的交通,更多的客流,更好的發展機遇,成為“一線四礦”及其周邊區域人們的共同願景。而這樣的願景和設計初衷不謀而合——按照規劃,門頭溝區將“一線四礦”周邊區域打造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協作配套區”,帶動門頭溝區城市景觀與文旅産業共同發展。

  “門大線上增設5個車站,目的就是帶動區域的發展,比如以出産醬菜著稱的韭園村,村旁也設了車站,等線路開通後,更多的遊客將有機會品嘗和了解這裡的醬菜,這也將給當地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市規自委門頭溝分局相關負責人預計,門大線通車後,每年將為這片區域帶來大量遊客,這將大力助推當地的鄉村振興,“旅遊業發展起來後,部分崗位將向周邊居民開放,給大家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現場

  千軍臺礦區將變安全應急實訓科普基地

  走進海拔706米的井下礦口,一股涼風迎面襲來,再往裏走100多米,曾經遺留在巷道內的運煤“小火車”軌道、墻上的管線、指示牌等都清晰可見……日前,北青報記者來到千軍臺礦區探訪,這個北京市唯一保留下來的礦區井下巷道,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改造完畢。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所有改造都是在原有礦區風格的基礎上進行的,昔日礦區生活的場景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現。比如,曾經寓意平安的“龍墻”在粉刷後煥發新生,老礦工食堂改造後變身可容納300人同時就餐的自助餐廳……

  據悉,千軍臺礦區在2015年關停後,一直探索轉型。去年,京能集團下屬京煤集團聯合華北科技學院,利用礦區關停後的1.9萬平方米地面建築和3000多米井下巷道,建設國家級安全應急實訓科普基地。在地面上,將建檢測檢驗中心、事故分析評鑒中心等17個實驗室;在井下,將建無人掘進、無人回採、礦山地質、通風測定等10個實驗模組。這處安全應急實訓科普基地預計7月開始接待學員。

  歷史文化名村如何傳承文脈?

  擁有400多年曆史古建築群的爨底下村,延續700多年“窯火”不滅的琉璃渠村,傳承千年鄉賢文化的靈水村……在永定河的滋養下,門頭溝成為本市的歷史文化大區。本市5個全國歷史文化名村門頭溝就佔據3席,而每個歷史文化名村都是一座“活的博物館”,它們記錄著歷史和鄉愁。如今,這些歷史文化名村正利用其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傳承文脈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

  爨底下村

  老村長開起“茶話會”

  講述古村歷史文化

  青石鋪就的街道、臺階,依山而建、高低錯落的古樸民居……從走進爨底下村那一刻起,古樸的味道便撲面而來。位於京西山谷中齋堂鎮的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村內有目前保留比較完整的古代建築群。除了老院落本體,院中的磚雕、木雕以及北方民居特色等共同構成爨底下村獨有的歷史文化。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為了將該村的文化傳承下去,從去年10月開始,老村長韓孟亮在自家的民宿中開起“茶話會”,每週兩次義務為遊客介紹爨底下的歷史和文化。

  67歲的韓孟亮,曾在1990年至2001年擔任村長,他帶領著村民們搞起民宿,打造出爨底下村的品牌。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如今的“老村長茶話會”已成為村裏一張新“名片”。“爨底下村的起源、發展、歷史沿革,都是我講解的內容。遊客想了解更多爨底下文化,我也希望能為村裏文化的傳播做出一點貢獻。”韓孟亮説。

  爨底下村黨支部書記韓躍介紹,爨底下村借助古代建築群和北方民居文化資源,從1995年起開發旅遊,“目前我們村95%以上的古代民居都用於民俗旅遊接待,每年有超過20萬遊客來感受古村風韻”。

  琉璃渠村

  建設琉璃博物館

  延續琉璃“窯火”

  琉璃渠村,村如其名,琉璃是這裡最大的特色,也是最獨到的優勢。琉璃渠村自元代就以燒造琉璃而聞名,延續700多年,“窯火”不滅,擁有北京地區燒造時間最長的禦窯廠,也是官式琉璃的創燒地。琉璃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來到琉璃渠村村口,琉璃裝飾的牌樓映入眼簾,百米長的前街上,每隔幾米就能看到不同形狀的琉璃擺件,琉璃文化墻上也裝飾著代表吉祥寓意的琉璃圖案……為了讓琉璃文化得以傳承,琉璃渠村黨支部書記李建華介紹,目前,琉璃渠村正在建設琉璃博物館,博物館佔地900多平方米,包括22間房屋,館內將通過文字及琉璃藏品的形式展示700多年的村史及琉璃文化,博物館將在今年五一期間完工。

  不僅如此,琉璃渠村中還將建起琉璃創意産業園,預計今年將建成。這裡將保留傳統琉璃製作工藝,讓琉璃“窯火”延續,遊客走進園中還可看到傳統燒制琉璃的窯口等,老藝人還將現場展示琉璃技藝,傳播琉璃文化。

  靈水村

  建設舉人文化展覽館

  弘揚舉人文化

  位於齋堂鎮的靈水村,形成于遼金時代。在明清科舉制度下,該村出過22名舉人和2名進士,因此得名“靈水舉人村”。舉人文化,成為這裡最知名品牌和發展文旅産業的最主要抓手。

  北青報記者在靈水村採訪時注意到,這裡“舉人”元素俯拾皆是,有的院子門口挂著寫有“舉人正院”字樣的木匾,村裏還有舉人主題雕塑、舉人文化大戲臺。靈水村黨支部書記譚巨林介紹,靈水村通過多種方式弘揚舉人文化,比如,該村出過的舉人劉懋恒曾擔任過山西知府,遇到大災還曾為靈水村捐糧捐物,為了紀念他,靈水村每年立秋時分都會舉辦秋粥節,目前已經連續舉辦20屆,被列入門頭溝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備受村民推崇的文化品牌。

  此外,靈水村此前對包括4套舉人院落在內的9套文物院落進行修繕,恢復清朝風貌。村裏還計劃投入200萬元,在劉懋恒宅院建設佔地800平方米的舉人文化展覽館,展覽內容將包括舉人生平、修學故事、為家鄉百姓謀福利的故事等,為遊客打造可觸摸的舉人文化承載,讓遊客“有得看,有得轉,留得住”。

  對話

  搭載“一線四礦” 傳播琉璃文化 發展鄉村經濟

  對話人:琉璃渠村黨支部書記李建華

  北青報:未來,“門大線”將在琉璃渠村設站,這將為琉璃渠村發展帶來哪些幫助?

  李建華:“一線四礦”建成後預計將會為沿線帶來大量遊客。本村的琉璃文化將被更多遊人所知,對於本村經濟發展也是很好的機遇。

  北青報:如何抓住“一線四礦”帶來的發展機遇?

  李建華:古村落及琉璃文化是琉璃渠發展的兩大亮點,需要牢牢抓住。在古村落保護方面,未來村裏計劃通過多種渠道將現存的40多座古院落徹底保護起來,讓古村落的原貌更加完整地呈現在遊客面前。在琉璃文化傳播方面,製作琉璃過去是本村經濟發展的支柱,如今傳承琉璃文化,宣傳好琉璃文化,用好琉璃文化,更是村裏發展的一大重任。我們即將建成琉璃博物館和琉璃文化創意園,遊客來了不僅能了解琉璃文化,還能夠體驗琉璃製作等。

  北青報:琉璃渠村還有哪些吸引遊客的亮點?

  李建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將利用自然資源,在村內的山坡上建採摘園,因地制宜種植蘋果等,打造旅遊業的配套元素。未來,我們還計劃增加採摘品種,擴大採摘園面積,增加遊客的採摘樂趣。

  北青報:面對大量遊客的到來,村裏將如何做好配套?

  李建華:村裏積極發展民宿旅遊,目前正打造一座四合院“樣板”,今後還會選擇6個院落作為試點。未來,我們還將打造更多民宿,為遊客提供住宿、餐飲服務,也能為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