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計蕾:舒乙對北京的文化非常熱愛

2021-04-22 08:27: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據中國現代文學館發出的訃告,老舍之子、中國現代文學館原館長舒乙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4月21日14時1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舒乙1935年生於青島,1954年留學蘇聯,攻讀林産化學工藝木材水解專業,歷任中國林業科學院林産化工研究所實習員,北京光華木材廠科研室主任、科長、工程師、高級工程師。1984年,調入中國作家協會,參加籌備中國現代文學館;1993年以後,負責籌建中國現代文學館新館。2000年5月,中國現代文學館新館落成,舒乙任館長。

  關於舒乙,我們採訪了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計蕾。

  新京報:得知舒乙去世的消息後,你有怎樣的感觸?

  計蕾(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雖然舒館長(原館長,下同)已經病了有六年時間,(身體)情況也一直不理想,我們是有思想準備的,但是真的到了這一天還是非常難過。我跟舒館長1989年就認識了,認識的時間非常長。當時我在文學館的展覽部,那時候舒館長對我們展覽部的要求是希望能夠月月見展覽,要儘量多辦作家的展覽,多辦文學展覽。所以那時候我們辦了很多(展覽),比如巴金先生的生平創作展,冰心的生平創作展,孫犁、沈從文、茅盾的展覽等。我記得當時我們有一次到廣州去辦了一個文學大師風采展,大概帶了共有十個作家的展覽到那裏去,很受觀眾的歡迎。

  特別要提的是,文學館建新館的工作方面,舒館長真的是盡心竭力。我們文學館是1985年正式成立的,他1984年就來了,也就是説在文學館籌備期間他就到了文學館。之前他並不是學文的,而是學工的,他留蘇的時候學的是林業化學,後來分在北京光華木材廠,在那兒做高級工程師。

  到這兒之後,他主要的工作是做文學館的籌備,同時自己搞老捨得研究,他自己也寫散文。1996年我們的新館被批下來之後,他就全力以赴到新館的建設當中,不光是文學館的平常業務工作,包括文學館新館裏的作家雕像這些,比如我們文學館門把手上巴金先生的手模,這些創意都是舒館長出的。包括我們大廳裏邊的壁畫……剛才我在接受採訪時還想到舒館長的夫人,她也很感慨,説舒館長真的是把心血都放在新館裏頭了。

  我們當時籌備的時候,他考慮要把文學館建成一個園林式的文學殿堂。他也是全國政協委員,他所在的政協小組正好和很多畫家和雕塑家在一起,他就給他們每個人佈置了一個任務,把作家的作品拿給他們讀。他説,你好好地構思,我給你三年的時間,你要創造一個能夠留存後世的作家雕像。他帶著李向群去到巴金先生家,向他描述巴金先生平常的生活狀態、興趣愛好。當時舒乙就跟李向群説,巴金先生平時在院子裏散步的樣子是什麼樣子的,是微微佝僂著背,低著頭,背著手,這樣一個思索的狀態。李向群把這些想法就體現在雕塑上了。後來這個雕塑得到大家的認可,不單是文學圈裏的(人),包括巴金的家人也非常認可雕塑。他在文學館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事無巨細,大事小事他都是要想得到的。

  我們辦展覽的時候,展覽的前言都是他親自動手寫的。有重要的領導到文學館來參觀,也是舒館長親自擔任講解員。他是率先示範,因為他最早就提出來,文學館講解員採用志願者講解,不要小姑娘背臺詞那樣的乾巴巴的講解。他説要很生動地、有學養地把作家講得深、講得透,所以他自己率先充當講解員。

  新京報:你剛才説到很多舒乙工作中的態度和作為,在私下的生活中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計蕾:他很風趣、很開朗,特別好相處。他也沒有領導的架子,我們都很喜歡聽他聊天,特別開會的時候,就覺得逗得不得了,他的口才真的是……描述一個人活靈活現,特別能夠抓住一個人的特徵,所以我們都很喜歡聽他講文壇掌故。

  新京報:提到舒乙,不得不提老舍先生。舒乙也寫過非常多關於老捨得文章,出版過多本相關書籍。讀者反饋中有認可的,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就文本來説,你對這些文章的讀感是怎樣的?

  計蕾:我還是很支援的。作為親人(兒子)來研究他的父親,我覺得沒有什麼不可以,反而是因為他跟他最親近,了解得最多,那有何不可呢。雖然有人説,(作品中)會美化親人,也都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大家説的這些東西,我個人是不以為然的。我是覺得他還是熱愛父親的,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對老舍先生作品的理解,我感覺也是比一般人要更深刻一些。

  新京報:舒乙還寫過一些關於北京的隨筆,不知你讀過沒有?有何感受?

  計蕾:我讀過一些,但不是每本都讀。像《小綠棍》《現代文壇瑰寶》《大愛無邊》,我都讀過,有些還是舒館長親自簽名送給我的。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作為一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對文化是非常關注的,而且很積極地去參與。好像他在政協方面提出了很多提案,但是具體的我就不太了解了。在平常的言談話語裏我們能夠感覺到舒館長對文化、文學,對北京的文化還是非常關注,他也熱愛,可能也是一脈相承下來的吧。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