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跳出單一模板 創新古詩詞“打開”方式

2021-04-16 08:58:00
來源:文匯報
字號

  前不久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迎來首位盲人選手,古詩詞成了她“黑暗中的愛與光”,她的出色表現引得網友們紛紛點讚。與詩詞類綜藝節目同步升溫的,還有古詩詞出版市場。眼下,一批從多個維度解讀賞析古詩詞的圖書集中面世,滬上多家實體書店也辟出醒目的古詩詞專櫃專區,吸引讀者駐足翻閱。

  跳出傳統“註釋式”模板,古詩詞圖書還有哪些新的“打開”方式?“現在古詩詞很流行,市面上各種書扎堆,但我們學詩詞,不能局限于炫耀誰的學問大、或是看誰背詩背得多,關鍵要讓這些詩和個體生命産生聯結與共鳴。”評論家、作家李敬澤認為,在我們的生命裏,總有一刻會覺得是詩來找你——此時此刻的人生情境,某一句詩不由自主浮上心頭,好像古人把你的心裏話説出來。

  這種古今相通共情的交織瞬間,正被越來越多作家學者捕捉並書寫下來。不少圖書擺脫了單一的時間順序或詩作題材分類,精心選取地理、節氣、漫畫等線索進行細分“科普”,並載入了掃碼看動畫視頻等“附加服務”,兼顧專業性與趣味性,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圈”,讓人們在奔波之餘享受詩詞帶來的慰藉與啟迪。

  細分導賞,尋覓串起“詩詞珍珠”的項鍊

  學者方笑一認為,要讓詩詞文化能夠細水長流地傳播下去,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真正有效的詩詞普及需要深入引導與細分導賞。

  比如,從大江大河到三山五嶽,從秦嶺峨眉到嶺南大地,古典詩詞裏不僅有悲歡離合,也藏著“中國山水尋寶圖”。當我們站在黃河壺口瀑布前,總會吟誦起詩仙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來到長江三峽,難免聯想到詩聖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新近出版的《古詩詞遇見中國地理》正是基於空間順序和地理景觀類型,以黃河、長江、大地、大海、名山、名城、名樓等章節為線索,猶如動感的項鍊串起古詩詞明珠。

  “浩瀚詩篇,從哪個切口進入?古詩詞賞析的圖書這麼多,我還能貢獻怎樣的新線索?”該書作者楊金志曾出版《一年好景君須記:古典詩詞中的季節之美》《給孩子的節氣古詩詞》等普及讀物,在他看來,中國文化中“詩和遠方”從來都不是割裂的——沒有“遠方”的詩歌,往往蒼白無力、空洞無物;沒有詩歌的“遠方”,則顯得直白、冰冷,缺乏吸引力。“中國的古典詩詞浩如瀚海,我們都是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中國的壯麗山河不可勝數,我們所領略的不及萬一。”全書融合了古典詩詞賞析與地理科普,選取100篇(組)古典詩詞,每篇闡釋除了原詩、註釋,還囊括了“詩人卡片”“地理卡片”和“大詩兄説”幾個部分。

  書中穿插的多幅手繪地圖,特別標注古典詩詞中出現的地名,直觀呈現詩人創作地點和古詩詞描寫地點。以“旅行達人”李白為例,20多歲時他從故鄉蜀地出發,順長江而下,開始壯遊,一路行舟、作詩,各地名山盛景均留下他的詩作。光是“長江”這一關鍵詞,就能牽出詩仙的許多故事。比如,從《峨眉山月歌》到《渡荊門送別》,既是李白寫給友人的詩函,也是為世人設計的經典巴蜀旅行路線。而聊到蘇軾,書中認為這不僅是文學大家,還是一位“基建狂人”——年輕時擔任鳳翔府判官,修建了喜雨亭;在密州任知州,修葺了超然臺;被貶黃州時,修建東坡學堂;任杭州知州時,又主持疏浚西湖,堆築蘇堤。他還為這些地標留下《望江南·超然臺作》等詩篇。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一直以來,讀者只知道戰士戍守邊塞,邊塞苦寒而又遙遠,但並不清楚詩中玉門關到底在哪,春風又為什麼不度玉門關。只有把這些問題搞清楚,才能真正理解詩詞的內涵,才能更深入地認知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學者單之薔評價,古典詩詞與地理的聯繫非常緊密,詩詞作者所在地理位置、作品創作的地理區域,以及與之相關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識,都應視為詩詞本身重要的組成部分。《古詩詞遇見中國地理》在這一細分領域作出了積極探索。

  除了山水地理,傳統節日、節氣等脈絡中,也浸潤了古詩詞的文化魅力。繼《歲時書:古詩詞裏的中國節日》後推出的《日月書:古詩詞裏的二十四節氣》,用詩詞名篇串起二十四節氣的氣候變化、農事習俗、飲食養生等,將文化、風物、民俗融入古詩詞品鑒。由此,春華秋實、夏雨冬雪的詩意,也與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有了樸實飽滿的呼應。

  抓取淚點與笑點,喚醒當代讀者的情感共鳴

  古詩詞中蘊含的中國古典之美,為何依然打動當代讀者?在學者陳引馳看來,能否給到不同受眾最適合的、有針對性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普及的效果。因此,無論是詩詞中的“淚點”還是“笑點”,都與當下讀者有著隱秘的情感關聯,需要寫作者加以挖掘串聯。

  日前,湖北省作協主席、作家李修文新書《詩來見我》,走進杜甫、白居易、劉禹錫、元稹等大詩人的世界,不僅是評述他們詩句的內涵,更借古典詩詞敘寫人生際遇,寫他們人在江湖的無奈與感嘆,寫他們猶在籠中的掙扎與艱辛,通過古今對話見證自我完成。誠如作者所説,“我所寫下的不僅是我的審美對象,而是我自身命運的一部分”。

  當古典詩詞由遠走近,由古向我,由物及心,註釋著每一條赤誠性命,書中詩句便不再限于意境中的優美,而是與命運融合時的“如是我聞”,抑或是“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時的頓悟。這樣的“詩與遠方”,恰能直抵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修文談古詩,不是鑒賞不是學問,他與古人白刃相見、赤心相見,他把命放在詩裏,他讓那些詩句有了熱血和魂魄。”李敬澤如是評價。

  比如,書中寫到“貶謫之路的詩人”,串起了李德裕、黃庭堅、柳宗元、劉禹錫的詩篇,從“不堪腸斷思鄉處,紅槿花中越鳥啼”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作者似乎穿梭在由詩句構成的時空裏,目睹了詩人們身處絕境時的抗爭與感慨。

  猶如命運的底色悲喜交加,深沉的抒發之外,詩詞也能穿上“幽默外衣”。滬上“混子哥”陳磊團隊以漫畫形式科普歷史“幹貨”,暢銷千萬冊的“半小時漫畫系列”新近推出《半小時漫畫必背古詩詞》,用詼諧有趣的方式打開古詩詞世界的大門。比如,談到詩人陶淵明時,書中穿插網路熱詞,以風格誇張的兩組漫畫進行比對——有的詩人以隱居作為“求職敲門磚”,而陶淵明是“為了做自己”,激發小讀者進一步思索。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