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陽門考古發掘將啟動,可能出土哪些文物?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7日電(宋宇晟 王世博 徐婧)“我們馬上要對正陽門區域進行考古發掘。”3月25日,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呂舟向中新網記者透露了這樣一個消息。
那麼,如今被人們稱為“前門”的北京正陽門,有著什麼樣的過去?即將開啟的考古發掘又可能發現哪些文物?
明清兩代的正陽門
正陽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城南城墻從今長安街一線南拓至今正陽門一線。
今天人們所稱的“前門”也自此産生,只不過當時這座城門沿用了元大都皇宮南門的名稱,被稱為“麗正門”;一直到明正統元年(1436年)才改名“正陽門”。
在這600年間,正陽門並非一成不變。例如,明代時,朝廷在正陽門正南建起一座箭樓。正陽門與其箭樓呈環抱著的弧形甕城。
此外,明清兩代,正陽門曾發生多次火災。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正陽門及箭樓遭受嚴重破壞。如今人們所見的城樓即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依據殘留的基址,參照崇文、宣武兩座城樓式樣重建的。
及至清末民初,正陽門以南成了北京城的繁華地段。由於京漢鐵路、京奉鐵路在正陽門兩側設車站,這裡便成了北京客貨運輸的集散樞紐。彼時的前門附近,人力車、排子車、馬車川流不息,前門大街一帶的大柵欄等地聚集了諸多商家,終日熙熙攘攘。
後來,研究傳統北京城的瑞典學者喜仁龍,將這座見證數百年曆史的城門形容為“首都最重要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巨大建築之一”。
拆除與改建
不過,就是這樣一座建築,近代也未能避免被改建並部分拆除的命運。
近代以來,前門附近的火車站致使此地交通量劇增,城門、城墻帶來的交通阻塞不時發生。
辛亥革命以後,時任北洋政府內務部總長兼京都市政公所督辦的朱啟鈐提出的正陽門改造計劃,再次改變了這座城門的樣貌。他提出,將正陽門甕城東西月墻分別拆除,“以月墻地址改築馬路,以便出入”。
可見,這次拆除與改建,和當時前門附近的交通現狀不無關聯。喜仁龍就認為,新的規劃和構想“尤其與都市交通有關”。
1915年,正陽門改造工程正式啟動,工程具體由德國建築師羅克格負責。值得注意的是,有資料顯示,北京方面當時堅持在施工中保持相關建築的“古老光輝”。
另一方面,正陽門箭樓經羅克格改造設計後,增加了西洋樣式的窗洞券套和端墻裝飾。
當年12月,工程驗收。喜仁龍這樣描述了改建後的前門地區:“甕城墻垣已完全拆毀,原來封閉的空地變成開放場地,雄闊的箭樓孑然屹立在這矩形場地的南端。”他在書中寫道,改建之後,前面廣場顯得過於西洋化,“與城樓的建築風格不大協調”。
在這以後,正陽門又經歷過多次修整,但整體格局未再有大的變化。
整舊如舊
就在今年1月,正陽門箭樓修繕工程已啟動。眼下,這一區域的考古發掘工作也即將展開。
那麼,此次考古會有哪些發現呢?
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呂舟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正陽門以南的正陽門橋,會是一個發掘重點。
“如果我們這次能找到正陽門橋,我們就把它重新揭示出來。”
他告訴記者,目前團隊已在考慮是否恢復正陽門橋及一段內護城河,將其作為城市景觀。“因為我們覺得這種所謂山環水抱的空間節奏感,是通過這些景觀表現出來的。”
但他同時強調,“整舊如舊”並非要將這些遺址復原到歷史上某一時間節點的狀態,而是要呈現整個正陽門經歷的這600年來的歷史變遷。
“我們並不追求一定要做布景化的城市,或者是‘明清一條街’。我們還是希望去呈現,經歷多重時代、然後共同構成的價值綜合體。”他説。(完)
參考資料:《北京的城墻和城門》《中國古代建築十論》《正陽門滄桑史話》《1915年正陽門改造對北京城市現代化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