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遺“平定武迓鼓”:響在“深閨”盼人識
從口口相傳到整理成冊,在山西陽泉平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平定武迓鼓”歷經近千年得以“復活”。“但因種種原因,武迓鼓響在‘深閨’人未識。”其第六代傳承人李文元24日説,希望能響出去,讓更多民眾熟知,煥發新生,世代傳承。
據史料記載,武迓鼓最早産生於北宋熙寧六年(西元1073年),是北宋名將王韶統兵對陣西夏時,為鼓舞士氣所創。北宋末年,迓鼓樂舞傳到平定古州,流傳至今已近千年曆史。2008年,平定武迓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李文元介紹,武迓鼓是流傳于山西的民俗舞蹈,由多人演奏成套鑼鼓樂曲、進行舞蹈和演陣,並以劇目故事為表現形式。其融説、唱、舞、打于一體,説白使用方言,歌唱節奏明快,風格詼諧逗趣。
現年72歲的李文元是平定武迓鼓第六代傳承人,在他研習武迓鼓的近40年間,更多的是以筆傳承。正因李文元,口口相傳近千年的武迓鼓才得以整理成冊傳承下去。
談及首次看武迓鼓表演,李文元仍記憶猶新。“那時,聽老人説,當地井芝峪村的武迓鼓表演最為原生態,走了40里的山路去看表演。只那一次,便再也無法忘懷。”
1981年,民間文學整合、民族民間舞蹈整合和民間諺語整合“三整合”編撰工作在中國陸續展開,當時供職于平定縣文化館的李文元首先想到了井芝峪村的武迓鼓。隨後,他拜訪表演武迓鼓的兩位老藝人宋滿仁和宋潔。
“宋滿仁熟知整套曲牌和鼓點,宋潔則精通陣法和舞蹈動作。為完整記錄,我拜兩人為師,開始學習武迓鼓。”李文元説,宋滿仁白天勞作,他就趁晚上學藝。而宋潔白天要去山上放牛,他便跟著上山,在放牛之餘學藝。
經過11年的學習和整理,李文元挖掘了平定武迓鼓的歷史淵源、成套鑼鼓曲牌演奏方式、舞蹈套路、陣法路線圖案及道具、服裝、臉譜等,並整理編寫《平定武迓鼓》資料本。此後,每當平定縣文化館組織排演武迓鼓時,都會邀請李文元傳授。
李文元表示,平定武迓鼓古為征戰今為祈福,可以作為研究古代軍中鼓樂和演陣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民間文化生活的重要遺産。
“因武迓鼓表演只有在祈福、廟會、元宵節時進行,傳承一度舉步維艱。”李文元坦言,其間,雖多次獲獎,但始終響在“深閨”。
為此,平定於2009年成立武迓鼓藝術團。該藝術團團長張繼紅表示,多年來,為更好地傳承平定武迓鼓,藝術團在劇目編排上不斷創新,參加各種比賽。在她看來,比賽不是為了獲獎,而是為了讓平定武迓鼓響出去。
“目前,正在推動平定武迓鼓進校園,激起年輕人的興趣。”張繼紅説,此後還要結合當地旅遊資源,排練實景劇,尋找更多機遇傳承平定武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