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批量生産”之下,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偶像”嗎?

2021-03-13 09:06:00
來源:新民晚報
字號

  一年“批量生産”幾十個流量明星 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偶像”嗎?

  距離《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相繼火爆,開啟“偶像選秀元年”,已過去3年,層出不窮的節目仍持續向觀眾輸送著一批又一批的新晉偶像。但哪怕是最具人氣的蔡徐坤、楊超越、周震南等人,飯圈之外的觀眾也很難説出其一部代表作。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偶像”嗎?

  在昨天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宋文新談起這類現象提出:“‘飯圈文化’已超出邊界,要大力整頓。藝人可持續發展應該靠作品和實力,而不是靠粉絲的追從、流量和數據。”

  究竟有多氾濫?

  曾經,偶像明星是“鳳毛麟角”,是舞蹈、歌唱、表演等領域的佼佼者。而如今選秀節目上“批量生産”的明星,數量早已不知翻了幾番。僅今年2月17日一同開播的《創造營2021》《青春有你3》兩檔綜藝,就聚集了199位“準偶像”。接下來,還有《地球百子》《明日之子》《亞洲超星團》。一年下來,從選秀節目中正式出道的至少也有五六個團的幾十上百個明星。

  “批量生産”之下,成為偶像的機會多到懷揣“明星夢”的新人們都已經填不滿選手席位了。於是出現了眾多曾被其他節目淘汰、又來參加新一檔節目的“回鍋肉”,甚至還有為海外學員當中文老師,被臨時拉來“湊數”的。但偶像本來寧缺毋濫,“人海戰術”並不能帶來更優秀的成果。

  追夢還是逐利?

  “我有一個音樂夢想。”“我有一個演員夢。”這是我們在選秀節目中常常聽到的話語,但在偶像氾濫的如今,“追夢”有時成了説説而已。

  比如“回鍋肉”的説法,最初代表著一些不懼失敗,從頭再來,勇敢追夢的選手。但“回鍋肉”多了,也“變味”了,越來越成為選手賣慘、博眼球的標簽。前《偶像練習生》選手陸定昊,在《創造營2021》歸來,跳舞仍然僵硬,唱歌仍舊破音,難免被網友質疑他到底是懷揣夢想刻苦訓練了3年,還是僅為名利再來碰一次運氣。

  偶像産業,確實有利可圖。最近,《創造營2021》人氣選手和馬因家庭原因退賽。僅參加了初舞臺和一次公演的他,其粉絲後援會就已集資80余萬元用於為他的比賽投票助力。《創造營》衍生節目《大島日記》則規定由粉絲充值打榜最多的11位選手參與錄製,第一輪入選的選手粉絲團已投入超過200萬元。《偶像練習生》播出期間,因為粉絲購買合作産品就可以得到額外的投票權,其中一個贊助商的線上銷售額更是直接翻了500倍。這也是越來越多平臺涌入選秀行業的原因。

  需要何種偶像?

  縱然有利可圖,也不可唯利是圖。將弄虛作假、德不配位、投機取巧的流量明星捧上出道位,年輕人又能從中學到什麼?“飯圈人”追逐偶像的方式,往往是投入大量時間金錢,進行無意義的打榜、刷屏、控評、做數據,硬生生把他送上“頂流”的寶座,對粉絲自身來説,毫無裨益。

  真正的偶像不該把粉絲當作“免費數據工”,而該為粉絲做出表率。為年輕人推選出值得追逐、效倣的正能量偶像,是電視人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全國政協委員磨長英在兩會上倡議“主流媒體適當減少娛樂欄目比重”“讓科學家霸屏而非流量明星”。在“兩彈元勳”錢學森身上,年輕人能學到不畏艱險,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在鐘南山院士身上,年輕人能看到數十年如一日保持身心狀態,只為關鍵時刻為國家和人民再度挺身而出的自律;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上,年輕人能學到躬身田疇、心懷天下的奉獻。這些,才是值得年輕人追逐和效倣的真正偶像。

  本報記者 吳旭穎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