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會熱議:培育“文化+ ” 助力製造業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1-03-12 08:53: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魏金金 李焱)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製造業的産業佈局調整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利用製造業在産業基礎、人力資源、市場規模等方面的優勢,搶佔産業發展制高點,助力産業高品質發展?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從“文化+ ”這一角度,為傳統製造業破局發展建言獻策。

  小“文創”賦能大産業

  近幾年來,以故宮為首的“超級IP”文創産品的持續火爆成功掀起了一場文化消費革命。這些文創産品或承載歷史文化故事,或飽含設計創意,或嫁接另類工藝與技術,或迎合消費者個性化的精神需求,由此掀起的智造革命也正在悄然重塑製造産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

  早在2014年,國務院發佈的《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就提到,統籌各類資源,加強協調配合,著力推進文化軟體服務、建築設計服務、專業設計服務、廣告服務等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裝備製造業、消費品工業、建築業、資訊業、旅遊業、農業和體育産業等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文化創意“長袖善舞”,如今其在推動跨界産業融合方面的作用愈加明顯,根據《2021-2027年中國文創産品産業發展動態及投資戰略規劃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文創産品的市場規模已達744.2億元。

  以陶瓷行業為例,聚焦陶瓷文創的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如今已躋身首批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之列,涵蓋藝術展覽、國際交流、非遺傳承、研學旅行、創意市集等業態。作為深耕陶瓷藝術創作多年的藝術家,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張婧婧談到,陶瓷産業的發展需要創新性傳承、創造性發展,建議通過科技創新與藝術設計的雙輪驅動推動傳統陶瓷産業轉型升級,同時,大力推廣旅遊文創産品設計,讓更多“創意+創新”的藝術化陶瓷産品走進生活。

  創新驅動特色産業集群新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

  作為中國陶瓷的製造重鎮,湖南擁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工藝和響亮的品牌,特別是銅官陶瓷和醴陵陶瓷。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府參事龔曙光提出,建議湖南創建“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如此不僅有助於促進陶瓷文化旅遊産業發展,還可以從更高層面推動湖南陶瓷文創産業和陶瓷新材料等産業的集聚,優化陶瓷産業佈局,吸引更多的項目、資金和人才集聚湖南,激發陶瓷業的發展活力和動力,推動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

  在國內消費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酒水行業的産業發展格局也在不斷優化。近年來,舍得酒業開始積極跨界打造文旅區。如今,舍得酒文化旅遊區已成為集文化藝術展演、旅遊觀光等為一體的酒文化旅遊區,並成功上榜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全國人大代表、舍得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生産基地副總經理余東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酒旅融合,不僅有助於完善酒業自有生態園區功能模組,提升品質控制系統,而且景區帶來的流量和口碑對於舍得酒業的品質和品牌傳播也大有裨益。接下來,公司將繼續深化酒旅融合,加快推進酒文化老街、酒文化主題酒店等重點項目建設,持續完善旅遊産品體系。

  讓“工業銹帶”蝶變“生活秀帶”

  事實上,傳統製造業在整個産業更疊過程中,也留下了大量的工業遺産。如何做好這些老舊廠房的升級完善與改造利用,同樣也是産業高品質發展的題中之義。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到,促進産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優化區域産業鏈佈局,支援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

  2020年6月,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發佈了《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産保護利用實施方案》。文件提出,堅持把工業遺産保護利用作為推動老工業城市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快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工業文化,推動工業遺産保護利用與文化保護傳承、産業創新發展、城市功能提升協同互進,打造一批集城市記憶、知識傳播、創意文化、休閒體驗于一體的“生活秀帶”。近年來,上海楊浦濱江通過融合工業遺風與時尚創意,走出了一條城市治理新路子。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董恒宇表示,當前,內蒙古自治區工業遺産保護和開發還存在很多問題,如認知不足、重視不夠、保護不力,缺乏專門的、細化的政策法規和資金,缺乏統籌、分工和協調機制等。為此,他建議建立工業遺産保護與利用的統籌、分工和協調機制,通過整體性保護、創意性展示和産業化提升,將工業遺産打造成為展現藝術的“窗口”和城市的“名片”。

  同樣,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遠大也強調,建議選擇一批工業遺産數量多、種類豐富且個性鮮明的城市開展試點示範,不斷探索完善老工業遺産保護開發利用方面的政策機制。同時,加大對老工業地區工業遺産保護利用方面的資金支援力度,通過採取政府主導、企業主體,或者將現有工業遺産、遺址所有權收歸地方政府所有等途徑,進一步加大開發保護力度。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