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牛年,説説北京的“牛”地兒

2021-02-19 16:37: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牛年,説説北京的“牛”地兒

  牛年到了,翻開北京地圖,我們會發現,地名裏有“牛”字的還真不少。據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王洪波介紹,北京地區以牛命名的地名由來有三個方面:一是由動物交易市場而得名,如牛街;二是因地貌形似牛的某種部位而得名,如牛犄角衚同(今西牛角衚同)等;三是來自傳説典故,比如牤牛橋、牛王廟。現如今,隨著經濟發展和地名變遷,很多曾經的“牛”地兒已經在地圖上消失不見了,但它們的“牛”歷史卻值得一説。

  牛街,傳説曾因種石榴得名“榴街”

  王洪波説,現在大家説起北京帶“牛”字的地名,第一個想到的恐怕就是牛街了。名氣最大的當然也是牛街,有一則將北京地名串在一起的對聯是這麼説的:花市草橋鮮魚口,牛街馬甸大羊坊。牛街是北京唯一以牛為名的大街,如今這裡回漢民族親密大融合,早已是北京穆斯林聚集居住地,也是京城清真美食一條街。

  “牛街名氣大,來源於它本身歷史文化積澱非常深厚。”王洪波介紹説。唐代幽州有一條繁華商業大街叫檀州街,自後漢起就是古薊城連接東西的重要通道,也是北京最早最熱鬧的商業街。據史料記載,檀州街附近歷史勝跡很多,有燕角樓、牛街禮拜寺、法源寺等,現在的牛街就位於這條古老大街的附近。

  牛街的名字演變非常有意思。金代時,牛街稱柳河村,或柳湖村,因北京地處永定河中游,水系分流於北京南、北、中三個通道,其南道分支涉及古代牛街西南部地區,低處經常積水,楊柳成蔭,猶如水鄉。有句古詩 “柳湖古寺市南頭,芳草間房處處幽”説的就是古牛街的風景。

  當時河道旁有一土崗地勢高聳,西元十世紀左右(北宋、遼)時代,有一些穆斯林在這裡居住了,他們在土崗兒上建起了一所小型禮拜寺,這就是牛街禮拜寺的開始。到了元朝,忽必烈為了修建元大都,把中亞的穆斯林工匠遷到了現在的牛街地帶,逐漸形成了穆斯林文化。元代是穆斯林比較多地進入北京的時期,當時新修的大都城內,集中了官宦人家和富商大賈,而包括牛街在內的中都舊城,仍然是普通人的聚居地。明代有部分來自江南的穆斯林也遷居牛街,成書于雍正初期的牛街地方誌書《岡志》中稱:“今燕都之回民,多自江南、山東等省份分派來者。”牛街民間流傳的“祖先是隨燕王掃北,揪著龍尾巴來的”傳説,從另一方面印證了這一説法。牛街也從這一時期開始,成為北京回族最集中的居住地,直到今天。

  從明朝開始,牛街的名稱又幾經演變。明朝時,牛街被叫作“岡上”,據《岡志》記載:明,宣武門之西南,地勢高聳,居教人數十家,稱曰“岡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衚同集》稱:“白紙坊,五牌二十一鋪,在新城廣寧門、右安門西南角有牛肉衚同、大聖安寺、小聖安寺、教子衚同。”這裡的“牛肉衚同”就是今天的牛街,名字來源於這裡有很多牛羊肉攤販,即《岡志》所記載的“居民多屠販之流”。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刊行的《宛署雜記》第五卷《街道》載,在白紙坊五牌二十一鋪有“禮拜寺街”,即今牛街。清初已有牛街之名,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日下舊聞》中,開始出現“牛街”地名。

  據説牛街在歷史中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榴街”,因為早先聚居在這裡的穆斯林喜歡種植棗樹和石榴樹,所以他們就把東西走向的兩條長街叫做棗林前街和棗林後街,把南北向的街叫做榴街。

  關於穆斯林愛種石榴,可以從石榴的外來史中找到依據。晉代《博物志》記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但漢代文獻並沒有張騫帶回安石榴種子的記載,美國東方學者勞費爾所著《中國伊朗編》認為,石榴種子並不是張騫帶回的,而是逐漸移植過來的,應該是先傳入中亞和中國新疆地區,而後漸至中原。這也就能解釋為何穆斯林對石榴情有獨鍾。

  時間長了,這裡的人們説起“榴街”不如“牛街”順口,又因回民多從事養牛、販牛、屠牛和售牛肉等行業,所以“榴街”就逐漸衍變成了“牛街”。

  不過關於“榴街”這一名字及其來源,僅僅出現在一些民間傳説和口耳相傳中,正式的官方史料中則沒有明確的相關記載。

  “牛”氣消失的衚同

  除了牛街這一大街,北京的牛地兒必須要説説這“多如牛毛”的衚同。對老北京舊衚同名比較了解的都知道,舊時很多衚同名都是以動物命名的,比如猴尾巴衚同(今侯位衚同)、狗鷹衚同(今高臥衚同)、打狗巷(今大溝沿衚同)、豬營(今珠營)、豬市口大街(今珠市口)。

  王洪波説,這其中,以牛命名的衚同有不少,如牛房衚同、牛蹄衚同、牛角衚同、牛犄角衚同、牛肉衚同、牛血衚同、牛油衚同、牛八寶衚同等。與牛相關的,主要還是取街巷衚同形狀,像牛角、牛蹄、牛毛之類。“像是牛角衚同,其實以前不止一處,不過現在好多這種地名都已經消失了。”有的是因為雅化改名,例如牛蹄衚同改成了留題衚同,牛蹄跡衚同改成了留題跡衚同;有的併入了鄰近衚同,例如西安門內牛圈衚同,八十年代初已併入了草嵐子衚同。草嵐子原為明清禦馬監草料場,也就是為朝廷養馬存放牧草的地方。北京有三條牛圈衚同,一在西安門內,一在安定門內,一在東四牌樓,都是因為飼養牛的場所而得名;有的則被拆除了,如牛八寶衚同。

  據王洪波介紹,北京的“牛”地兒消失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叫牛血衚同。在今天的地圖上,大家已經找不到牛血衚同,不過西城有個留學路,它和出國留學可沒有一點關係,其實這裡就是原來的牛血衚同。明朝時,因此地多宰牛戶而名牛血衚同,清代沿襲。民國初年,“血”音轉為“學”,改稱留學路。從民國時期,這條衚同就頗為繁華,有“小大柵欄”之稱,現在還保存著比較有名的慶祥齋糕點廠、洪記白水羊頭、宮門口饅頭等店舖。

  此外,牛錄衚同的名字也很有意思。“牛錄名字中帶牛,不過跟作為牲畜的牛沒有關係,這是一個例外。” 2018年6月,市規劃國土委官網資訊顯示,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7條衚同正式發佈了地名公告,其中就包括西長安街南側的牛錄衚同。

  “牛錄”, 也寫作“牛祿”,是滿語音譯,意為射獸用的“大箭”。早期女真人為了提高狩獵的效率,很早就建立起了一個行之有效的管理章程——從各部族裏面抽出一些有名望的人作為每隊的首領,這些有名望的人可以統領這些族人一起行動。這就是早期的牛錄製度,領頭的被稱為牛錄額真,就是箭主的意思。可見,早期的牛錄是一個基層管理單位,每個牛錄的人數並不統一,隨著女真部落的逐漸壯大,牛錄製度也漸趨完善,並形成體系,一牛錄為三百人。在努爾哈赤統治時期,為了方便管理和統治,又建立了八旗制度。

  清朝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中寫到,在西長安街路南,金朝遺剎雙塔慶壽寺南面,有南小衚同曰回子營,夾道曰頭牛錄、二牛錄。今天的牛錄之名應該就是來源於此。

  在清代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中,和牛有關的地名不下20條,有些是因為曾是牛圈,或者宰殺、販賣牛肉,最多的要數“形似牛角”這一類了,在這20多條中就佔了一半,多稱牛角衚同、牛角灣、牛犄角衚同。

  在西直門內大街北側、新街口地區西南部曾有兩條牛角衚同,南面東西走向的是前牛角衚同,北面東西走向的是後牛角衚同,清朝時分別叫前牛犄角衚同和後牛犄角衚同。兩個衚同曲曲折折,並且連在一起,很像牛頭上長的一對牛角。這兩個衚同已于1990年拆除。

  五環裏的其他“牛”地兒

  牤牛橋

  在北京城內還有一些與牛相關的地名,背後都有一段動人的傳説故事。對北京古橋有過系統研究的梁欣立介紹説,在德勝門外以北偏西,元代土城護城河上,曾有座單孔的古石橋,叫做“牤牛橋”。據説牤牛橋和明朝時從四川來到京城的僧人遍融有關。遍融和一般的僧人不同的是,在他身邊一直有一頭大牤牛跟隨,幫他拖行李,一路陪他跋山涉水來到京城。梁欣立説,這個和尚在歷史上有真人,現在宣武醫院對面的長椿寺就是遍融來到北京之後,由皇家為他改建的(現為宣南博物館)。

  據説,遍融後來做了千佛寺,也就是今天德勝門內大石橋衚同拈花寺的首任方丈,名氣很大。平時,遍融在寺內修持,大牤牛就會馱一個大缽,到京北一帶募化供養,朝出暮歸,從不間斷。沿途的人們都認識這頭牛,就把食材或其他東西放在缽裏,並且親切地稱它為“大牤子”。

  一日,牤牛募化回來,走到土城的護城河畔,正臥地休息時,忽然傳來了遍融圓寂的消息,當即淚如雨下,朝天大吼三聲,滾地身亡。大家都説這頭牛通人性,有佛緣,真神牛也。

  僧人們在 “神牛臥化”的地方修了一座橋,橋欄上刻有牛形圖案,命名為“牤牛橋”並將牤牛葬于附近,另外還修了牤牛廟和牤牛墳。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前,拈花寺後院遍融遺像前仍有個銅制牤牛,牛背上馱一銅缽,牛前還有一槽。這也印證了傳説中牤牛化緣的場景。

  明清,這座橋是出閻家豁子(今牡丹園一帶)過小月河的必經之路。1970年花園路開通後,牤牛橋就棄置不用了,上世紀80年代整治小月河時被拆除。隨之被大家逐漸遺忘的,還有這感人的傳説。如今,牤牛橋的原跡位於元大都遺址公園內,人們在那附近又修建了一座小橋。

  牛作為農耕時代與收成息息相關的動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代民間百姓對牛深為敬之,各朝官府也多有禁止殺牛之律。不僅如此,牛的形象還很早就融入神話體系,不管是上古神獸夔,還是老子的坐騎青牛、通天教主的坐騎奎牛以及八大聖之首的牛魔王等,在各類宗教和神話體系中或多或少都會有牛的影子。牤牛橋的傳説,就是牛文化和佛教文化融合的一個例子。

  牛王廟

  早年東直門外,有座牛王廟(亦稱春牛廟),解放前廟就已經荒廢了。上世紀80年代此處建造大型立交橋,初名牛王廟立交橋,後改稱三元立交橋。據説牛王廟舊址就在橋下。關於牛王廟的由來,有兩種説法:第一種説法是説原先牛王廟這片地區經常有野獸出沒,給人們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擾。大家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用百獸之王——老虎把野獸嚇走。真的老虎自然是不敢用也找不到的,於是人們拿出一塊虎皮,讓家裏的老黃牛披上,並且在牛角插上了兩把令箭。這方法果然起效,老牛立下汗馬功勞,後來村民就為這頭黃牛蓋了一座牛王廟。

  另一種説法則和舊時的“打春牛”有關。打春牛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在立春這日舉行,又稱為“鞭春”。清朝時,官府迎春鞭牛的春場,在東直門外一里許,牛王廟則建在春場以北。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既然叫牛王廟,那麼,牛王又是誰呢?牛王是中國民間信仰中保護牛類的免疫之神,舊時農家多供奉。據記載,牛王名冉耕,字伯牛,是孔子弟子,主司耕牛疾病健康。

  除了立春這日,正月初五也是舊時人們祭牛王的日子。為何選在正月初五這一日呢?這就要説到古代的“看天佔歲”了。關於春節,有句俗語叫做:“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這句俗語裏面的每個數字,都代表了初一到初八的其中一天。有人説是西漢時期東方朔為了占卜新的一年各種物産的收成情況而設。據宋高承的《紀原·天生地植·人日》中記載:“東方朔《佔書》曰: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八日佔谷。皆晴明溫和,為蕃息安泰之候,陰寒慘烈,為疾病衰耗。”也有説法認為初一到初八佔歲是根據女媧補天所造宇宙萬物的順序排的。初五佔牛,是漢族民間傳説中女媧造牛的日子,又稱牛日,郊區農民要在這一天祭牛王,求耕牛平安。

  從前,離牛王廟舊址很近的太陽宮一帶的農民多是以種菜為生的。因為這裡土壤良好,且近壩河,水資源豐富,適宜種菜。這裡的農民除種菜供自家食用外,還常年為城裏送菜,是京城著名的老菜鄉。這裡建有牛王廟供奉春牛,包括打春牛、正月初五祭牛的風俗,都是農耕文化的遺産。如今,隨著城市發展,農田變少,這些民俗痕跡也就漸漸消失了,牛王廟也早已被人們所遺忘了。

  本版文/本報記者 陳品

[責任編輯:張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