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千年琺瑯迎發展新機 遠銷海外傳承古老技藝

2021-01-11 08:3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晉中1月10日電 題:千年琺瑯迎發展新機 遠銷海外傳承古老技藝

  作者 楊佩佩

  從春秋戰國起源的中國琺瑯,經過幾千年的創新孕育,正在新時代迎來發展新機。如今,金絲琺瑯畫備受海外青睞,遠銷尼泊爾、日本、東南亞、歐洲等地。

  10日,山西晉中一家工作室內,55歲的畢志勇和團隊正在創作一幅佛教題材的金絲琺瑯畫。十餘年來,他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將唐卡、掐絲琺瑯、平遙推光漆三項傳統工藝相結合,創作出獨具特色的金絲琺瑯畫。

  據考古發現,琺瑯器最早誕生於希臘,希臘普魯斯島出土的西元前12世紀的六枚戒指和雙鷹權杖首,被公認為最原始的掐絲琺瑯。中國琺瑯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唐卡、平遙推光漆均有千餘年歷史。

  一幅幅金絲琺瑯畫挂在工作室墻上,如同小型展覽館。在燈光的照射下,每幅畫色彩艷麗,畫中景象栩栩如生。畢志勇介紹,一幅作品需要定稿、繪畫、掐絲、點藍、固化等30余道工序,完成需半年甚至更長時間。

  “創作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畫面固化。為此,我專門找到文物修復師,學習固化方面的技藝,並獨創了固化劑。”畢志勇説,固化劑的運用,增強顏料的附著能力,具有很好的穩定性,不會脫落,同時,便於清洗。

  畢志勇自幼學習美術,十年前被朋友一幅金絲琺瑯畫所吸引,便開始專攻景泰藍掐絲點藍技法與琺瑯倣油畫、工筆技法等。近年來,他力求創新,將中國古典繪畫的暈染法、西方油畫的透視法和現代的色彩處理方法融為一體,開闢新一代畫風融入金絲琺瑯畫中。

  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畢志勇和團隊創作出《永樂宮壁畫》《金陵十二釵》《八馬財神》等作品。其中,《永樂宮壁畫》選自山西運城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朝元圖》。畫中用金絲勾勒的神仙人物向著一個方向朝拜,前後排列四、五層之多,井然有序、氣勢恢宏。

  “金絲琺瑯畫不僅是對傳統工藝的創新與發展,還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畢志勇説,唐卡技藝的傳承、掐絲琺瑯工藝的製作、推光漆畫框的首次運用,這三項傳統工藝相結合的金絲琺瑯畫,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産“活”起來。

  談及傳承問題,畢志勇並不擔心。他與晉中學院美術學院進行合作,通過民間工藝進課堂,培養了一批傳統工藝愛好者。“學生的加入會給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注入新的思路,賦予作品更高的審美與思想水準。”(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