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廣東汕頭:非遺技藝走進百年開埠區

2020年06月12日 10:35: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廣州6月11日電 題:廣東汕頭:非遺技藝走進百年開埠區

  新華社記者詹奕嘉、黃垚、孟盈如

  巧手設計繡出“南國名花”、方寸瓷面書寫唐詩宋詞、樟木上精雕出鏤空魚蝦簍……位於廣東省汕頭市開埠區的潮汕文藝人才一條街6月開展“潮汕文藝大師非遺大講堂”活動,當地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逐一登臺,向四方遊客展現木雕、陶瓷微書、抽紗等傳統技藝。

  汕頭于19世紀60年代開埠通商,擁有大片騎樓群的開埠區曾是粵東商貿繁華之地。汕頭所在的潮汕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富,民間文化藝術品種多樣,僅汕頭一市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3項、省級非遺項目39項、市級非遺項目102項。

  去年在開埠區設立的潮汕文藝人才一條街總建築面積1590平方米,已設立7個大師工作室及汕頭中國畫院藝術交流館,並建有潮汕文藝人才交流中心。記者近日走訪看到,因疫情一度冷清的開埠區遊客又多了起來,不少人在這些非遺傳承人的工作室內流連忘返,在櫥窗前用手機拍下各式手工藝品。

  從6月到9月,汕頭一批非遺傳承人將在這條街上分別登臺講述他們對非遺文化的堅持與傳承,並現場演示各自擅長的非遺工藝製作流程。

  “遠看是工藝瓷器,近看上面一幅畫,再拿放大鏡看,畫是由密密麻麻的古代詩片語成,集詩、書、畫、瓷于一體。”國家級非遺項目陶瓷微書傳承人王芝文告訴記者,這項技藝是憑裸視用特製毛筆在瓷器釉面上書寫,再經過燒制,“每平方釐米的瓷面上能寫50多個繁體漢字。”

  微書技藝如同在光滑的瓷面上“舞蹈”,國家級非遺項目木雕對手上功夫也要求極高。木雕傳承人何漢林大部分時間都在作坊中構思和雕刻,陪伴他的是200多件雕刀、鋸、鑽等工具,有的作品一“雕”就是兩三年。在他“多重鏤空”的技藝下,一塊樟木會漸漸變成層次分明、活靈活現的“蝦蟹簍”。

  “目前汕頭專門從事木雕工藝的民間藝人不多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了解支援這個行業。”何漢林説,自從在開埠區設立工作室後,他經常為往來遊客、當地市民展示木雕技藝,也時常為中小學生開設講座,努力將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對此感同身受的還有國家級非遺項目抽紗傳承人陳樹澤。抽紗需要按照設計圖案抽出布料中的“經緯線”,再以針線縫鎖抽口、加花紋刺繡,因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而有“南國名花”之稱。

  已經入行40多年的陳樹澤説,抽紗工藝複雜,包括整稿、針稿、刷稿、製作、洗熨等多個環節,他正將抽紗技藝用於燈罩、包袋等文創産品,並在學校開課尋覓傳承人。

  汕頭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林永河説:“這些非遺傳承人工作室的設立將帶動整個開埠區的保育活化,展示潮汕文化藝術的豐碩成果和深厚底蘊,同時作為潮汕傳統文化對外交流平臺,培養更多文藝人才。”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