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北京是如何處理垃圾的

2020年06月12日 08:31:00來源:北京日報

  老北京是如何處理垃圾的

  嵇立平

  時下北京城最熱的話題莫過於垃圾分類了,四類垃圾怎麼分,每天都讓北京人動足了腦筋。在舊時的北京,垃圾處理能力有限,不過衚同人家的垃圾也能大概齊地分出個“幹垃圾”“濕垃圾”。

  1 環衛曾歸警察管

  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北京的城市環境衛生工作曾由警察系統負責,當時叫“警衛共管”。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成立了維護城市治安的工巡總局(後改名為內外城巡警總廳),城市環境衛生工作也歸其管轄。工巡總局有一支清道隊伍,由各區巡官、警察負責監督管理,督催清道伕役清掃馬路路面、清運市內垃圾、疏通溝渠、進行衛生稽查等。

  北洋政府及國民政府時期,沿用了警察管理環衛的體制。1913年頒布《京師警察廳管制》,規定除總監外共設5處14科,其中第三處是衛生處,衛生處第一科掌管道路清潔、清潔工配置、公廁設置與修繕、公共溝渠管理。在1910年到1913年間,京師警察廳還先後在各個區設置了清道隊、清道所,並且細化了工作規則。同時在警衛軍中設立衛生兵隊,專司清潔道路、灑水事宜。警察機關還備有土車,專門用於將垃圾運往城外或指定地點。

  1929年,北平特別市衛生局成立,城市環境衛生工作方歸屬衛生局管理。

  2 城市環衛工人稱“清道夫”

  我們現在把城市中負責環境衛生的工人稱為“環衛工人”,而舊時北京負責處理城市垃圾的工人,卻有不同的稱謂。

  1913年,北洋政府公佈了《京師警察廳改訂管理清道規則》,配備專門負責道路清掃的人員,稱為“清道夫”。清道夫的日常工作是由警察率領,進行“潑灑、掃除、平墊、疏浚溝渠、拉運穢土穢水、其他關於道路之事”。據官方記錄,當時北京城“有清道夫1495人,每20人編為一隊,在馬路及兩側、街巷衚同和溝渠陂塘堤岸進行清掃。秋冬兩季每日工作9小時,春夏兩季每日工作11小時”。

  1929年,市衛生局成立後,清道夫歸屬衛生局管理。衛生局在重要的街巷設立了垃圾桶,豎牌指定傾倒穢土的地點,還添置了焚穢爐。同時對清道夫的工作規定進一步細化,如“各班所管區域之土路及便道,應按時掃除,平墊潑灑”,“清道伕役掃集之垃圾,應運至指定地點,能焚化者,用穢爐焚化之,不易燃燒者,運送穢土代運場”,等等。對清道夫崗位人數的定編,初以“各區地面廣狹不同”酌量分配,後來分佈更趨合理,“視區域之繁簡,而定人數之多寡”。

  不過清道夫的工作區域主要是馬路大街和幹線溝渠,而背街背巷老衚同清運垃圾的活兒,警察局要另外雇“垃圾夫”幹。垃圾夫也被老百姓稱為“倒土的”,他們無冬歷夏都穿著一件印著“垃圾夫”三個白字的“號坎兒”,拉著一個木輪垃圾車,到各街巷衚同收垃圾。

  每天一清早兒,“倒土的”一進衚同口,就把手裏的大銅鈴鐺“丁零丁零”搖動,嘴裏還不時喊一句“倒土哦!”那時候衚同裏沒有垃圾箱,住家戶兒聽到聲音便都端出院裏裝滿爐灰、垃圾的土筐、廢舊箱子、大簸箕,往土車裏倒。拉個十來家,土車也就滿了,垃圾夫拉到附近的指定地點一倒,回頭接著再拉。

  3 “窩頭隊”幹的都是苦活

  除了垃圾夫,警察局還雇有“穢水夫”,專門負責清運每家的泔水,俗稱“倒泔水的”。

  穢水夫的泔水車也是笨重的兩輪木頭車,車上裝一個大水箱,可以容十幾挑兒水的樣子,後面最下方有個洞,用木塞塞住,是往外放水用的。穢水夫一般會套上一頭小驢拉車,每天下午到衚同人家院裏,一進門先喊一聲“倒泔水!”然後把一家家的泔水桶提出來把泔水倒進水箱。一車裝滿後,“咯吱咯吱”地拉到通地溝的“穢水池”倒掉,再返回衚同繼續。

  清道夫、垃圾夫、穢水夫,幹的都是苦活計,工作辛苦而報酬低微,伙食自然也好不了,被時人戲稱為“窩頭隊”。

  雖然舊時北京有這些城市垃圾處理的機構、設施和人員隊伍,但由於當時國力衰弱、戰亂頻仍,管理措施得不到實施,律令形同虛設,城市衛生狀況一度非常惡劣,甚至被稱為“垃圾城”,市民深受其苦。直至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城市環境衛生和垃圾處理狀況才得到根本改善。

  掏糞先買“糞道”,糞場不乏“糞霸”

  除了渣土和泔水,糞便也是城市垃圾的一個重要部分。清代和民國時期,北京沒有下水排污管道系統,也沒有抽糞機器,人畜糞便的清運全靠人力。不過,因為糞便是農民種莊稼的好肥料,因此糞便清運處理便成了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

  北京過去公廁不多,一般人家有茅房的也很少,出恭大多是用恭桶。從清後期開始,北京城的糞便清運就形成了一個專門的行當,執此業者被稱為“糞夫”(即掏糞工)。

  老北京的糞夫以山東人居多,都是貧苦人出身。糞夫每天到各家各戶或旱廁收集糞便,將糞便以肩擔或車載的方式運往糞場“卸貨”。

  糞夫歸屬不同的糞場,有特定的掏糞路線和區域,稱為“糞道”。糞夫須遵從行規,“每至各巷打掃,行規極嚴,各走各道。若欲作此營業,須先出資買道,始可背桶下街”。

  糞夫分為“旱道糞夫”“水道糞夫”和“跑海糞夫”。“旱道糞夫”專門到旱廁掏糞便;“水道糞夫”專門為住戶刷馬桶。除了這些分好糞道的正式糞夫,還有一些散戶,他們沒有固定的糞道,大多在犄角旮旯拾糞,被稱作“跑海糞夫”。

  糞夫掏糞運糞多在黎明時分,作家從維熙在《覓故記趣——尋找北平玉皇閣》一文中寫道:“記得當年小巷報曉的不是大公雞的晨歌,而是拉糞便的大車那吱吱啦啦幹澀缺油的車輪聲,黎明時分十分刺耳,難怪當時北平流傳著一首歌:糞車是我們的報曉雞,多少的聲音都跟著它起……”

  糞場是集中存放糞便和制售糞肥的地方,糞道、糞場這些資源都歸“糞道主”或稱“糞場主”管轄,經營收入歸他們所有,糞夫的雇傭和收入分配也由他們定。糞道主還享有“糞道權”,可以將糞道倒賣給他人。糞道主難免欺行霸市,因此俗稱“糞霸”。

  糞場不僅存放糞便,更重要的是還要對收上來的糞便進行加工,經過摻灰、攪拌、晾曬等幾道工序,最後形成産品,即俗稱的“大糞乾兒”或“糞土”。糞場將大糞乾兒送到北京郊外,賣給種地的農戶。民國文人齊如山在回憶錄中説:糞廠“每日派人背一木桶收取各住戶、鋪戶之糞,用小車運回,曬乾賣為肥料”。

  過去北京的糞場大多集中在城裏。如前門街道域轄原有一個“糞場衚同”,就是因其在清末民初時有一個大糞場。後因京劇表演藝術家郝壽臣在這裡建四合院居住,覺得衚同名不雅,就向政府申請給這條衚同改名,遂改為“奮章衚同”。《北京衚同叢談》中記:“糞場大院,今奮章衚同。”

  當時老北京內城九個城門各有各的用途,稱為“九門走九車”。安定門由於附近糞場眾多,成群連片,糞場的人畜糞便裝于糞車後,全順安定門拉到城外,所以安定門被稱為“走糞車”。

  由於糞場售糞獲利頗豐,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地區的糞夫數量曾達到四五千人,糞場數百家。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仍有糞道1857股,糞夫一千多名。1951年11月3日,北京市政府發佈《關於改革糞道制度的佈告》,宣佈“廢除封建的糞道佔有制度,一切糞道廁所都歸衛生局管理”。此後,北京市不斷改善糞便處理行業,大力建設公廁、改建沖水廁所,推廣使用真空吸糞車。2000年12月23日,掏糞工人將東城區內務部街57號院的兩個死坑旱廁清理乾淨,並將旱廁填埋,終於結束了北京城人工清運糞便的歷史。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