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琳娜在雲南深山采風 感慨民間聲樂一輩子也學不完
疫情期間紮在雲南深山采風,學習演唱技巧,龔琳娜感慨——
民間聲樂一輩子也學不完
本報記者 韓軒
疫情期間演出活動暫停,歌唱家龔琳娜的生活卻忙碌了起來。剛剛從雲南大理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山區采風回來的她,每天在家中聽錄音、學山歌、記譜子,忙得不亦樂乎。“疫情期間沒有上臺的機會,我就采風學習,積累好作品,我特別珍惜這段日子!”
窩家聽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很多藝術家的演出計劃。原計劃中,龔琳娜會在4月5日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舉辦個人專場,現已延期至明年一月。其實,自今年一月疫情暴發以來,龔琳娜就在雲南大理的家中,好幾個月沒出門。在家的時間裏,她卻沒有閒著。
“對於歌手來説,演出是釋放,現在就需要積累。”在頭兩個月居家戰“疫”的時間裏,龔琳娜先翻出了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和雲峰編著的《中國少數民族原生態民歌典藏》,這套《典藏》包含55張CD,記錄了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原生態音樂。“這套CD我前兩年就收藏了,但當時忙,沒完整聽下來,這次我利用在家的時間,把全國每一個省、每一個民族有什麼歌都對應了一遍。”
三月末,國內疫情明顯好轉,窩在家裏很久的龔琳娜開始蠢蠢欲動:“我能不能出去采風?就在附近的山村,不去大城市和人多的地方。”打聽之後,她得知大理下轄的山村不再封村,只要在幾個月內沒離開大理就可以前往,於是她選擇前往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這兩個幾乎沒有疫情病例的地方。一個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寶庫為龔琳娜徐徐打開,讓她驚喜連連。
拜訪多位非遺傳承人學歌舞
彌渡是民歌《小河淌水》的發源地,《小河淌水》是在《放羊調》和《月亮出來亮汪汪》兩首當地民歌的基礎上整理改編而成。在那裏,龔琳娜拜訪了年過七旬的彌渡民歌傳承人李彩鳳。李彩鳳就在家裏的火塘邊,給龔琳娜演唱了《放羊調》,還用彝族語言演唱了不少民歌。聽到老人家唱了很多顫音,龔琳娜激動不已,一邊聽、一邊錄、一邊記筆記:“彝族民歌運用了很多顫音,這是中國聲樂技巧的一種,這就是我要尋找和整理的!”
在彌渡,龔琳娜拜訪了多位七八十歲的非遺傳承人,到了南澗,她認識了由三位當地女孩組成的組合“叫金雀組合”,和她們一起在山坡上唱歌。山坡上、樹林裏、村莊中,彝族同胞隨時能載歌載舞。南澗也是國家文旅部正式授予的“中國民間跳菜藝術之鄉”,龔琳娜趕上了一次宴席的跳菜舞。
“一個人頭上頂著、手上端著盤子,嘴上還叼著一個桌臺,上面還有盤子,邊走邊跳,還有好幾個人的組合,像雜技表演一樣拿著盤子,邊唱邊跳,無論怎麼表演,盤裏的菜都不會灑。”龔琳娜被歡快的情緒感染,專門向當地的傳承人學習跳菜,之後感嘆説:“這個技巧太難了!”用了一週多的時間,龔琳娜走訪了彌渡、南澗兩個縣。臨近結尾時,當地人還想拉著她去更偏遠的山村,她連連擺手:“不行,我要回家消化消化,這幾天的錄音視頻都需要整理,我的腦袋要裝不下了!”回到家之後,龔琳娜每天要用大半的時間整理資料、記譜,越是這樣,她越覺得“要向民間學的東西太多”。“很多人説我唱歌技巧好,其實都是向民間請教來的。”龔琳娜深吸一口氣:“做中國歌手真的太幸福了!我一輩子都可以這樣采風,一輩子學習!”
目前,龔琳娜計劃在五月初開始下一次采風,她會走到距離稍遠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學習當地民歌。未來,她也會從雲南走向全國其他地方,慢慢收集一幅中國原生態的“聲音地圖”。
采風是為把民間聲樂傳下去
一週多的采風,讓龔琳娜領略到了民間聲樂的風采,同時也讓她更深刻地思考:如何把這些音樂傳下去。
龔琳娜拜訪傳承人李彩鳳時發現,當地政府給她修了一個很大的傳習所,設施非常好,屋子很大,但很少有人來學唱山歌,相比之下,願意學習宴席跳菜表演的人卻很多。“過去唱歌是有用的,小姑娘小夥子山歌唱得好,就能談到好對象,現在沒有用處了,就沒有人願意學,全世界民歌流失都有這個原因。”龔琳娜説,跳菜之所以有人學,是因為還有用:“會跳菜的當地人受人尊敬,是當地的生活方式,在宴會上表演還能增加收入,想學的人就多了。”
這麼一比,龔琳娜突然想到了一個辦法,“很多傳承人沒想過教學生,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帶學生,教學也需要方法和技巧,這些我可以教他們,讓他們成為老師,既受人尊敬,教學生還能有一點收入,就能靠唱歌生存下去。”與此同時,她還打算把采風所得轉授給學校裏的音樂老師,讓他們把民間的瑰寶傳播給在城市長大的學生。
就在龔琳娜采風歸來的第二天,她的“吟唱古典詩詞,留住中國聲樂”人才培養項目也線上上開課,這是她申請的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的公益項目,在每週的固定時間,為北京的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講授音樂與教學知識。這次課上,她分享了此番采風的心得,也讓她倍感收穫:“我原來想,我自己走到哪兒就教到哪兒,但那只是我個人的事。現在我覺得,要是有很多人都能把自己知道的教給年輕人,中國聲樂不就傳下去了嘛!”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