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雲刷館、線上看展覽……博物館直播為啥能“出圈”

2020年03月24日 14:38:00來源:北京青年報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4日電(上官雲)看線上展覽、與變身“主播”的博物館講解員互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借助科技力量,人們逛博物館的方式正在發生改變。

  疫情一度令博物館關上大門,也催生了多種“雲刷館”的方式,其中博物館直播相當“出圈”,收穫了一大波粉絲。如今,多家博物館逐漸恢復開放,博物館直播能否常態化?“雲參觀”會給博物館發展帶來新的可能嗎?

  打開文化生活:從線下到線上

  此前,因為疫情防控需要,中國多地文博機構暫停開放。但不少博物館、美術館等免費開放更多數字資源,為大家提供文化服務。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官方網站推出“數字展示”欄目,包含“全景兵馬俑”“平天下展覽”“四海一虛擬展示”“數字博物館”四大板塊。

  國家博物館的官網上有“線上展廳”版塊,收錄了“大唐風華”等諸多精品展覽。此外,還在微信公眾號推出“國博邀您雲看展”系列,介紹一些富有文化內涵的展覽或重點展品。

  上海博物館也放出大招,將2019年的年度大展的“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特展搬到線上,還“量身定制”了一套互動式的觀展模式。

  此前,根據北京市文物局匯總的北京地區100余家博物館、美術館等線上展覽資源,觀眾可以在各機構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入口觀看線上展覽,或借助全景虛擬技術等線上逛展館。

  博物館直播也帶貨

  就在疫情期間,博物館們也仿佛突然發現“直播”這個寶藏,各出奇招。視覺效果與互動性是直播的兩大特點,而視覺效果又兼具個性化與生活化,一下吸引了大批觀眾。

  據媒體報道,數據顯示,此前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全國八大知名博物館通過淘寶直播攜手推出“雲春遊”,累計吸引近千萬人次線上參觀。

  甘肅省博物館則通過拓展線上內容等方式,不斷探索直播模式。統計數據顯示,該博物館兩場時長數小時的線上直播實時線上人數達90多萬,點讚數超過50萬,參觀人數超過該館2019年全年客流量半數以上。

  吸粉之餘,博物館直播的帶貨能力也頗為可觀。3月1日,蘇州博物館在某平臺直播間開播,也是疫情防控期間第二次開啟直播活動。這次直播共計吸引125萬觀看流量、33萬人觀看,較上次直播增長32%。

  據統計,蘇州博物館兩場直播共計吸引193萬觀看流量,共計58萬人觀看,相當於蘇州博物館近3個月的觀眾量,當天文創産品成交額較往日翻了4倍。

  線上內容或許可以更優質

  直播也好,線上展覽也罷,無疑都為博物館帶來了不小的社會關注度。但也還存在一些需要思考的問題。

  “比如説,一些線上展覽是早先做好的展覽存量,總量不是很多,也不是那麼新。”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魏峻分析。

  他表示,另一方面,由於按傳統思路,此前大多數博物館或許更多地把精力或重心放線上下場館服務,所以線上上展覽的內容設計上花費的心思還不夠,觀眾的滿意度可能會打折扣。

  換個角度看,把展覽或者博物館搬到線上,也需要相關技術支援。魏峻注意到,由於製作經費、人手等方面的限制,一些中小博物館可能沒有那麼多精力去製作更為豐富的線上展覽。

  “疫情促使了‘雲看展’、博物館直播的流行,也讓博物館去思考:什麼樣的線上展覽更有吸引力?觀展體驗如何更好?”魏峻説。

  “兩條腿走路”:博物館發展擁有更多可能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多地文博機構恢復開放。

  同時,許多人也在思考,之前“雲刷館”的線上模式是否可以與線下活動互補,在疫情結束之後,給博物館帶來更多發展可能。

  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史冊此前表示,線上直播不僅給公眾提供“解鎖”博物館的新方式,也為文物數字化平臺搭建提供了新思路。

  “博物館的影響力不能只在場館之內。”魏峻建議,在現有基礎上,博物館可以考慮採取多種方式,增加線上活動的互動性、知識性,或者和第三方社會資源合作,共同開發數字展覽,“線上展覽吸引了觀眾,也能反哺線下,撬動博物館IP開發。”

  魏峻認為,如果技術支援、內容展示等方面進一步成熟完善,今後線上展覽、講座和直播等都會逐漸變得常態化,“未來的話,可以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