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代沒有七彩霓裳?這就給你點“顏色”瞧瞧

2020年03月24日 10:17:00來源:科技日報

  合成染料可以代替天然染料使紡織品更加容易著色,但這並不是説古代紡織品的染色無法達到合成染料染色的效果。

  《大唐女法醫》《大明風華》《錦衣之下》……這些古裝劇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而在這些古裝劇中,精美考究的服飾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裝服飾的美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顏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但是古人的服飾真的會像古裝電視劇中一樣色彩靚麗麼?帶著這個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

  10萬年前礦物顏料已經出現

  染色的最早契機,可能是史前人類在路邊沾上了有顏色的塵土,或是把植物的汁水蹭在了皮膚上。

  中國絲綢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劍介紹,大約在10萬年前,南非布隆伯斯洞穴中就出現了儲存赭石的鮑螺殼,據推測,赭石這種紅色的礦物顏料可能用來裝飾或紋身。2.5萬年前,中國山頂洞人的穴居地也發現有赭石的遺存,用來給獸牙、魚骨和貝殼著色。此後,礦物顏料被廣泛地應用於岩畫、祭祀、墓葬等社會活動。

  秘魯北海岸史前遺址發現的距今約6000年的用靛青染料染色的棉織物,可以認為是植物染料出現的萌芽。埃及和印度在西元前2000年左右也開始使用來自植物葉、花、根等部位的色素使棉麻織物更加漂亮。在中國,目前可知最早的染料植物是西茜草,曾大量用於3500—4000年前新疆羅布泊地區毛織物的染色。

  “世界各地染色的起源時間早晚不同,使用的顏料和染料品種也有差異。”劉劍指出,特別是由於各地區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的差別,使得天然染料的品種非常豐富,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在中西歐,木犀草是常見的黃色染料,而東亞的黃色染料則是槐米和黃檗;中南美洲最著名的紅色染料是胭脂蟲,而中南半島上一般用紫膠蟲來染深紅色或紫色;同為紅色染料,紅花原産于埃及,而蘇木源於東南亞。

  但是,隨著以絲綢之路為代表的歐亞大陸之間充分的文化與技術交流,以及大航海時代美洲的發現,地理原産地的染料品種從原産地輸出,紛紛出現在其他國家的紡織印染市場上。

  古代服飾不只黑白灰

  19世紀中期,英國科學家威廉·珀金髮明瞭世界上第一種合成染料苯胺紫,歐洲各國的化學家紛紛效倣,數以百計的各色合成染料出現在印染市場。至遲在19世紀末,中國已經進口這類合成染料。

  那麼在沒有合成染料的古代,人們是否也能得到五顏六色的布料呢?

  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去過博物館,大家就應該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古代紡織品。故宮博物院、孔子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都有不少色彩豐富的紡織品文物陳列。另外,如果去新疆自治區博物館,還能看到漢唐時期多彩的絲綢和毛毯。

  “合成染料的發明可以代替天然染料使紡織品更加容易著色,但這並不是説古代紡織品的染色無法達到合成染料染色的效果。”劉劍説。

  據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于穎介紹,我國利用藍草染色的歷史,至少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周代説起。比如《詩經》中寫有“終朝採藍,不盈一檐”,説明當時人們曾採集藍草用於染色。

  隨著染色技術的不斷發展,古人施染出的織物色譜不斷擴充。漢代的織物色譜,散見於各種書籍之中。從《説文解字》等書中的記載來看,當時的顏色已有數十種。比如,紅色類就有紅、絳、緋等,黃色類有鬱金、半見、蒸栗等,綠色類有綠、綟等。

  不僅有文字記載,一些墓葬、遺址出土的織物更是讓人們親眼見識了古代服飾的華美。劉劍介紹,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紗,袍面色彩鮮艷,有朱紅、粉白、墨黑、銀灰、冷灰和暖灰等顏色。曾有人對吐魯番出土的一批唐代絲織物做過色譜分析,找到了24種顏色。

  “可以説漢唐時期,染料使用的品種最為豐富。宋元之後,染料的種類逐漸減少,但是,由於染匠已經掌握了套染和媒染方法,僅僅用不到10種的染料就可以得到同一色相不同純度的顏色。”劉劍説。

  植物是古人主要的染料來源

  既然古人們很早就能生産出五彩繽紛的紡織品了,那古代的染料都是從哪來的呢?古代用於紡織品著色的物質主要來源於礦物顏料和天然染料。天然染料中90%以上為植物染料,另外還有動物染料和地衣染料。

  劉劍介紹,植物染料多提取自植物根、莖、葉、花、果皮等部位的色素。按照顏色分類,紅色染料有紅花、蘇木、茜草等;黃色染料有槐米、黃檗、黃櫨、梔子等;黑色染料有五倍子、橡碗子等;藍色染料來源於含靛植物如馬藍、蓼藍、菘藍等;紫色染料主要是紫草和核桃皮。

  動物染料品種較少,但比較名貴。其中,最著名的是骨螺和胭脂蟲。從地中海沿岸出産的骨螺提取其腺體中的微量色素前體可以染出著名的蒂爾紫,是目前所知古代最珍貴的染料之一,由於其染色工藝複雜,也是最神秘的染料之一。胭脂蟲産于中南美洲,可以給絲毛織物染色,得到飽和度高的紅色。地衣染料使用較少,出産于大西洋沿岸國家,可以染紫色和玫紅色。

  天然染料的染色方法有直接染色法、媒染法、還原染色法。劉劍介紹道,直接染色法就是將染料用清水提取後,直接放入布料染色。媒染法又分為前媒染和後媒染,常用媒染劑為明礬和青礬。前媒染是用水溶化媒染劑,然後將布料放入媒染液中浸泡,最後再放入染液中染色。後媒染則是先染色布料,最後放入媒染液浸泡。還原染色法針對的是靛青染料,通過生物發酵使不溶于水的靛藍還原成水溶性靛白上染布料,然後在空氣中氧化使織物變成藍色。上文提到的蒂爾紫也屬於還原染料,但工藝更為複雜,還需要借助陽光照曬才能得到紫色。

  另外,自然界很少有天然的綠色染料。古代染匠通過套染的方法獲得綠色,常見的方法是將布料先用靛青染料染色得到藍色,然後再用黃色染料染色從而得到綠色。此外,紫色、醬色、桔色等顏色也可以用套染得到。

  在於穎看來,植物染色和化學染色有重要區別。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化學染色經常染不出植物染色的效果。“我一開始以為,化學染色已經到了無所不能的地步。然而,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想復原出古代織物的顏色,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至於具體的原因,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在古代織物染色研究領域,這也是個前沿課題。”

  相關連結

  顏料和染料有啥區別

  “顏料”與“染料”的區別,在於其溶解、著色方式的不同。顏料一般不與溶劑(如水、油、酒精等)相溶,只以物理方式均勻分散其中;而染料則是可直接溶解于溶劑中的。

  在人類社會形成早期,主要靠礦石給衣服染色,大部分礦石都屬於顏料,但因為上述原因,礦物顏料想要達到較好的染色效果,對於礦物的品質和染色技巧都有較高要求。在《考工記·鍾氏》中曾經記述用丹涂染羽毛,丹就是硃砂。在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的麻布上,就有用硃砂涂染的痕跡。由於硃砂顏色紅赤純正,一直到西漢它都是涂染貴重衣料的顏料。

  顏料施染以前,要經過研磨,並且加膠液調製成漿狀,才可以用工具涂到織物表面。除染了紅色的硃砂、赭石外,其他的天然礦物顏料還有染白的絹雲母、染黃的石黃、染綠的石綠等。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