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同心有“心”、煮下有“火” 漢字創意設計成為流行

2020年03月18日 09:29:00來源:文匯報

  同心有“心”,煮下有“火”,蟹上有“鉗”

  ——漢字創意設計成為流行

  ■本報記者 汪荔誠

  漢字設計最近因為東京奧運會圖標的設計師成為熱議的話題。廣村正彰和井口皓太兩位日本設計師的漢字設計作品,通過加入卡通元素和網際網路動畫,創造出了漢字的“新體驗”。事實上,我國的漢字設計早已融入生活之中,比如北京奧運會的“京”字,上海世博會的“世”字,這樣的美術造型漢字不僅能快速吸引觀眾的視線,而且具有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審美趣味,可謂雅俗共賞。而隨著漢字應用範圍的不斷擴大,漢字設計也開始了跨文化的傳播。

  那麼,漢字的構造到底有什麼有趣的方面?如何更好地運用到設計和生活之中?漢字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臧克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只有真正進入漢字的原型,才能了解它的構造意圖,要設計好,必然要了解漢字背後的歷史。”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陳金明表示:“要深入解讀漢字背後的歷史文化和漢字所存在的時代的背景與科技,思考漢字資訊和每個關聯者之間的關係。”

  甲骨文創意作品“同心”“協力”真的很給力

  最近一組甲骨文“合文”設計刷進不少人的朋友圈,“同心”兩個甲骨文文字,就用“同”字與兩個並排的“心”字組成合文,寓意同心同德渡難關。同樣,“協力”二字裏一共有四個“力”字,組成合文象徵來自四面八方的努力與支援。

  “漢字記載著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方式。”臧克和表示,漢字給思考提供了寶庫,可以化為設計學、空間關係、認知上的圖像。他認為,漢字作為一種載體,承載著文化資訊和生活氣象,可以從不同認知的視角去記錄這個世界。比如去年9月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中國文字絲路行《漢字》國際巡展上,展出了中國設計師設計的多幅漢字作品,其中有一幅名為《七十華誕》的作品,使用了“華”字的繁體字版“華”,作品在這個字的結構上進行拆解,讓中間部分的左右由“七”和“十”這兩個字構成,寓意“70”。

  之所以漢字成為設計師喜愛的元素,正是與漢字本身承載的文化含義有關,一個字往往就蘊藏了深刻的意義。因此,對字義詞義的理解,成為漢字設計的基礎。比如,去年10月在希臘雅典舉行的“設計中國·魅力漢字”展覽上,展出了以“雅典”為主題的風格迥異的各類造型設計,其中一幅是將“雅”和“典”的造型融入到中國畫中,用水墨的意境來勾勒這兩個字。傳統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讓漢字本身的文化含義得到進一步的凸顯。

  動起來、圖案化的漢字設計,讓漢字美術成為流行

  同樣廣泛使用漢字的日本,其很多藝術設計品和漢字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比如奧運會圖標設計者廣村正彰設計的“食遊館”,就將表示中國飲食元素的食材、食具和烹飪方法的漢字做了一定形式的變形:比如“梨”字,就將右上部的利刀旁換成了一個梨的形象,“蟹”字將“解”的右邊換成了蟹鉗的形象;將“桌”的木字換成了一張桌子的形象,將“煮”的四點底換成了火的形象……如此一來這樣的“功能表”不僅能夠快速傳遞資訊,而且還能帶來審美的趣味。

  井口皓太的漢字動畫作品則通過動態表現出漢字的縱深感,比如“將來”兩個字就被設計師抽象為圓錐、球體和直棒的組合,而且兩個字共用這些幾何元素,通過這些元素空間位置的變化,將來不斷變化。同樣,還有竹林動畫,看上去就像龍門架的“林”字,走進了看才發現是遠近不同的“木”字構成的,文字動畫被賦予了獨木難成林的寓意。

  不難發現,當下成功的漢字美術設計,還是與新的傳播媒介結合的産物,這樣才能在傳遞資訊的基礎上形成審美趣味。“設計師要在約定俗成的字體結構上,根據特定主題和應用場景進行藝術表現。”陳金明認為,類似“食遊館”和竹林動圖等漢字設計,和主題時空背景相結合,並且通過無限迴圈播放創造出了新的創意空間,而這些變化最終的指向是一致的,“字體必須和當下的生活融為一體”。

  藝術設計者在未來應思考如何將漢字運用到設計之中

  有意思的是,漢字設計除了在亞洲走紅外,也是歐美許多美術作品中的“常駐”元素。最直觀的就是在許多海外影視作品中,未來世界最快傳遞意思的兩種符號往往集中在條碼和方塊漢字上。而某款設計軟體的字體快捷鍵,也被設計成漢字“字”。

  漢字設計在未來應該怎樣發展?臧克和表示,首先要理解漢字的本意,“各類漢字結構是一種認知原型。只有真正進入漢字的原型,才能了解到它的構造意圖,不能望文生義。漢字整體表達的理念和意圖,可以在認知渠道上進入原型的核心,再去還原漢字背後的歷史。包括建築史、書寫史、藝術史、傳媒史等多方面。”

  “在保持字體約定俗成的可讀性基礎上,大力提倡如何去找到與眾不同的字體的形態。如何去運用字體原有的點、橫、豎結構的元素去達到一種新的形式語言的表達。”陳金明表示,字體有生命力,每個筆畫都可以生長。要保持字體的活力,就要探索它存在不同時空中的新可能。讓字體既可以傳承歷史文脈,又可以與當下和未來的應用場景的不斷改變而改變。

  學者提醒,對漢字字體設計者來説,既要研究漢字這個符號背後深層次體系,以及最基本的理論架構,思考這些漢字與每個人、每個應用場景關聯者的聯繫。“使用在時尚雜誌上的漢字字體和使用在廣場電子屏上的是完全不同的。”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