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震驚世界的那塊頭骨,出土90年了

2019年12月06日 08:53:00來源:科技日報

  震驚世界的那塊頭骨,出土90年了

  科學史話

  “頃得一頭骨,極完整,頗似人。”

  1929年12月2日,來自北京市郊的一則電報,震動了古人類學界。這塊顱骨化石,明顯是人骨,但形狀又不似任何現存人種。

  這在當年可是爆炸新聞。世界第一次承認:與我們不同的古代人種的確存在。

  2019年12月2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召開建所90週年大會;這90年,古人類學的發展不斷更新著遠古祖先的面貌。但那塊珍貴的頭骨,早已不知下落。

  中國盛産化石。中醫鋪常能見到“龍骨”(一般是古代哺乳動物的化石)。磨粉貼在傷處可以止血。1903年,德國古生物學者施洛塞爾,從醫生的龍骨收藏中發現兩顆疑似人類的牙齒,他認為那是古人類或至少是“類人猿”的牙齒。歐洲科學界從而知道,北京附近可能有古人類。

  率先聚焦週口店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的,是著名的瑞典學者約翰·安特生。他也喜歡古生物學,對龍骨有興趣,1918年他到週口店走了一遭,發現不少小化石。1921年,安特生帶同事故地重遊,有個中年男人帶他們去附近的“龍骨山”。那是一片廢棄的石灰石礦,安特生不僅在那裏找到了更大、更多的化石,還注意到一些鋒利的白色石英片,他猜想這是古人類的工具。

  安特生對同事説:“我有種預感:我們祖先的遺骸就在這裡。”隨後幾年,他和同事在此處掘出的化石,被送到瑞典分析。第一年的發掘就獲得500箱化石,還發現了一顆保存完好的人牙化石。1927年春天,他爭取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

  在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下,週口店的大規模發掘持續了兩年。考古是辛苦、枯燥,雖屢有收穫,但不見新的種類。1929年秋天,考古團隊發掘觸到了硬岩層,大家認為這意味著沒太多可挖的了。週口店的發掘兜兜轉轉交給了25歲的裴文中負責——彼時他剛從北京大學地質係畢業兩年,剛來週口店時是管賬的,考古技能靠現學。

  裴文中接手時,工人們挖出了一個向下的小洞。12月2日下午4點多鐘,天色昏暗。洞挖到深處太狹窄,不能用氣燈,所以大家只能一手拿蠟燭,一手挖掘。

  這時,裴文中聽見一個人説,有個圓圓的東西露出來,趕緊去和技工一起清理浮土。過了會兒他激動地大叫:“這是什麼?是人頭!”用別針一點點剔掉雜質後,一個人類頭骨清楚現形。比起今天的人類,這顆頭骨下頜回縮,眉骨很高,顱壁厚11毫米(現代人厚5毫米),腦容量小了不少。

  1929年12月16日的紐約時報,大字刊登了“北京人”的消息——“找到了缺失的一環”,洛克菲勒基金會驕傲地把他們的贊助資訊附在後面。

  著名學者賈蘭坡認為,它之所以引起世界轟動,是因為在這裡發掘的材料既多又完整,既有骨器、又有石器工具,還有燒火的痕跡、遺跡,代表性非常全面。這一發現使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是從猿變化而來的’這個在今天看來十分簡單的事實,在週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發現之前還只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爪哇猿人的發現都曾經被斥為奇談怪論。但是,當週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以其空前豐富而完備的原始人生活遺跡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時候,一切都變得清晰而無可辯駁了。”

  幾十年來,週口店附近陸續挖出了山頂洞人、田園洞人和另一種古人類。但1929年的那批“北京猿人”直到今天仍在被研究。“猿人”暗示了一個猿和人之間的物種,但這是個過時的概念。北京猿人就是人,準確地説,是生活在30萬到80萬年前的一種“直立人”。根據近年的發現,北京猿人用火時會用石頭搭成火塘。除了控制火,它們還可能會製作複雜工具,會遷徙于不同的環境,比當年人類學家想像的“低智兒”要聰明得多。至於他們和現代人類(比如中國人)是否沾親帶故,還很難下結論。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龍骨山一帶被戰火波及,考古專家被迫撤走。戰後,儘管人們一再尋找,北京猿人化石仍是不知所蹤。化石的去向有種種猜疑。其中一種説法是,日本船隻“阿波丸”搭載了一批掠奪來的寶貝,卻在福建沿海一帶被美軍潛艇擊沉,化石就在其中。1980年中國專家打撈了“阿波丸”,但並沒有發現化石。

  除此以外,聲稱或“被聲稱”曾擁有化石的,包括東京帝國大學、某日軍老兵、某美軍家屬……關於化石下落的猜測,有幾十種。

  謎一樣的“北京人”,或許就這樣永別了。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