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歷史城市保護不能一味復古 要新老融合

2019年12月05日 09:14:00來源:科技日報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在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如何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是近日召開的2019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歷史村鎮科學委員會(ICOMOS/CIVVIH)亞太地區學術研討會上的焦點議題。

  ICOMOS/CIVVIH主席克勞斯·彼德·埃希特認為,需要採用非常科學的歷史城鎮保護與更新的方法,同時在此基礎上不斷考慮對歷史城鎮的可持續管理。

  多位專家在發言時都提到了城市歷史景觀(HUL)理念。HUL理念是在眾多世界遺産城市面臨城市開發與遺産保護矛盾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於城市歷史景觀的建議書》。

  有專家指出,HUL理念體現著一種對原有的城市遺産保護模式的提升,是從過去的關注文物本體保護,到倡導一種整體保護的思路。它通過對文物、街區、環境、精神等多種元素的綜合考量,利用專業知識、系統管理、公眾參與等多種手段,在當代城市中實現歷史街區和新城、城市保護和城市發展,以及不同文化傳統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有機銜接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在克勞斯·彼德·埃希特看來,HUL理念是動態的也是綜合的,它有一定的彈性和巨大的潛力,對於城市發展和歷史景觀保護規劃都非常重要,可以幫助人們應對歷史城鎮保護所面臨的諸多挑戰。

  “歷史城區不拒絕現代建築,我們反對的是和當地文化景觀不相融合的高層大型建築。”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宋新潮認為。在空間維度上,要注重新老建築相互融合,新老建築的空間過渡應符合視覺和文化觀感,不要突兀;同時,力戒復建之風——歷史保護不是將城市“復原”到某一歷史時刻,更不是為現有建築穿衣戴帽、塗脂抹粉。

  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參與了多個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項目。在他看來,歷史城市保護在技術策略上應該特別注意歷史脈絡的清晰性以及歷史資訊的準確性。以往一些倣古建築的建造,雖然似乎解決了風貌協調的問題,但往往也會模糊了歷史的界面,造成了資訊的誤讀。

  令崔愷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建築師在歷史城市更新當中開始嘗試採用新的手法,使新的建築和老環境相融合,建立與歷史城市的對話關係。這些技術策略包括,高度控制、體量壓縮、尺度接近、肌理相倣等等。

  “歷史城市更新中的建築設計,不僅要精心保護和利用歷史資源,也應與之建立和諧的關係,並因此使自身獲得特色,成為城市更新進程中的有機體。”崔愷説。

  本報記者 唐 婷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