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嘉義石雕“猴”厲害 桃城“運將”刻新風
中新社嘉義11月10日電 題:嘉義石雕“猴”厲害 桃城“運將”刻新風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陳小願
一陣“轟轟隆隆”,一陣“叮叮噹當”,兩種常人耳中的噪聲,在蔡錦同聽來卻是熟悉而親切。日常生活中,年過半百的他是駕車滿城跑的計程車“運將”(臺灣對司機的別稱);業餘時間裏,美工專業出身的他又是臺灣有名的石雕藝師。
蔡錦同近日在嘉義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説:“為了生存要比較努力,但只要有機會創作就會覺得很快樂。”
自幼喜愛繪畫的他,畢業後曾在廣告公司繪製建築透視圖,後因電腦繪圖興起、家庭經濟負擔加重而轉行開起計程車。談起18年的“運將”經歷,他笑稱,“開車是不務正業”,只是“兼職開出租”。2006年,待客間隙的一次偶然機遇使蔡錦同接觸到石雕藝術,從此開啟了雕刻生涯。
蔡錦同的家鄉嘉義位於臺灣西南部,因清代時城區形狀而得名“桃城”。嘉義周圍的八掌溪和赤蘭溪中有大量顏色純凈的沉積岩和貝類化石,為石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材料。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嘉義石雕藝師詹龍受阿里山中臺灣獼猴的啟發,開始雕刻石猴。詹龍原以雕刻墓碑和寺廟龍柱為生,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堅持用貝類化石雕刻石猴的他,才在日本遊客炒作下聲名大噪,同鄉的石雕藝師隨之開始大量雕刻石猴,“桃城石猴”“猴雕故鄉”逐漸成為嘉義的重要人文符號。
蔡錦同介紹,老一輩猴雕藝師大多非科班出身,他也基本靠自行摸索,連工具都是自己設計。這些“素人雕刻家”不拘泥于技法,只關注如何展現猴子的天性與親情,反而形成嘉義猴雕“返璞歸真、真情流露”的特色。
1998年起,嘉義市開始舉辦“石猴戶外創作展”,石雕藝師需在10天內現場完成一件猴雕作品,獲得觀眾投票最多的即稱“美猴王”。2008年至今,“桃城石猴雕刻徵件比賽”成為嘉義猴雕的又一品牌,加之大型石猴集體創作、校園巡展、石猴推廣研習課程等各式活動的舉辦,嘉義猴雕名氣日盛。
2006年,蔡錦同加入嘉義市石雕協會,2008年開始參加戶外創作展,同年即舉辦猴雕個展。近年來,他在精研傳統石雕技藝的同時大膽創新,選材上涵蓋石、木、銅、鐵,主攻石雕與木雕結合,選題上嘗試人物、生肖等,不再拘泥于獼猴。
蔡錦同位於嘉義市郊的石雕工坊曲徑通幽、草木繁茂。工坊前廳陳列著石雕、木雕、繪畫等作品數十件,墻上挂著各類雕刻比賽的獎狀整整30幅。蔡錦同笑稱,自己可能是嘉義唯一有石雕、木雕、繪畫作品都參加過展覽的計程車“運將”。
工坊後院豁然開朗,草坪四週擺滿大件石雕和幾塊已經佈滿青苔的原石。他解釋道,每淘回一塊石頭,往往不急於上手,而是等它風化出獨一無二的效果,再根據其特有模樣來尋找靈感。
蔡錦同的石雕作品頗有市場,單件可賣出七八萬元(新台幣,下同),但他坦言,從事石雕創作並非是為賺錢。有一次,臺灣中山大學舉辦研討會,希望送40多位與會者嘉義猴雕作紀念品。由於時間緊、任務重、預算低,無人願意為此花費功夫。蔡錦同得知後,夜以繼日地為與會者趕制出這份獨特的禮物,最後只象徵性地收取每個一千元的成本費。
如今,身為嘉義市石雕協會常務理事的蔡錦同積極推動石雕進校園等活動。他説,傳統技藝和主題要保留,但也要敢於創新。“現在很多年輕人,包括女孩子都開始喜歡並學習石雕,嘉義石雕‘猴’(好)厲害!”(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