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寫真:重拾商周時期“草木灰釉”色彩的陶藝師

2019年11月09日 08:1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立冬將至,距臺東市區約一小時車程的泰源幽谷,天氣已經轉涼。60歲的何志隆在窯廠察看柴火,滿頭大汗。

  這位知名陶藝師,曾在監獄教受刑人陶藝20多年,獲臺灣犯罪矯正協會授予“獄政之光”牌匾。近十餘年來,他以柴燒制陶瓷,將裸坯入窯,利用自然落灰形成類似翡翠色的釉層,故作品取名“翡翠青瓷”,受到兩岸陶瓷界關注。

  何志隆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分享他與翡翠青瓷的不解之緣。

  出生於桃園中壢,成長于單親家庭,何志隆六七歲就在賭場幫人跑腿買香煙和檳榔。定居臺東前,他在新竹、苗栗、臺北等多個縣市住過。漂泊的生活及親情的缺失,他一度被當作“不良少年”。高中畢業後就讀神學院,“意識到不能再讓長輩擔心”,他的人生才出現轉折。

  經歷電子産品生意的成功與失敗後,1991年,32歲的何志隆轉行成為陶藝師,從電窯、瓦斯窯等入門,早期作品與同行相似。

  2000年前後,柴燒在臺灣流行起來。這種工藝通常燒制不超過72小時,但何志隆發現,裸坯持續燒逾400小時後,有的經草木落灰形成滿釉。

  為探索落灰上釉法,他鑽進不同窯研究,自繪結構圖,經十余次推倒重建,才建成相對滿意的窯。

  築窯廠、尋木材、燒陶瓷、建展館,何志隆坦言“各環節都不易”。柴燒初期之苦他仍歷歷在目:一窯需燒約400至600小時,要根據窯內溫度調控火勢。他曾累到在馬桶上睡著,妻子則被制坯機卷掉過一大撮頭髮。

  窯廠用碎瓷片打造的墻面,記錄了何志隆的艱辛。“如果沒有母親教會我‘永不放棄’,以及太太的鼎力支援,翡翠青瓷不可能誕生。”他説。

  每燒一窯需逾50噸木頭,為環保考慮,燃料主要為漂流木。下山來到海邊,何志隆指著沙灘上的漂流木告訴記者,這是強颱風過後,從菲律賓群島漂流而來的,要切割成小段後才可使用。

  收集漂流木費力耗時,而且不是每年都有,窯廠一度燒到“山窮水盡”。2013年,來自福建的妻子方桂陳,賣掉大陸一家店舖,換了380萬元新台幣支援他。“兩岸一家親,在我和太太的婚姻中也得到印證。”何志隆説。

  儘管目前每窯良品率僅約3%至7%,但翡翠青瓷的出現,令不少專家難以置信。

  有專家認為這是古老的落灰上釉法。商周時,中國先民就已經以草木灰釉為陶瓷著色。唐末以後,為大量及穩定地生産陶瓷,以礦石釉料上色再入窯的工藝成為主流,草木落灰上釉法逐漸失傳。

  河北博物院為此專門派了三批專家來臺東,考察翡翠青瓷製作流程。消除疑慮後,該院于2017年為何志隆舉辦個展。

  翡翠青瓷還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等地展出,逐漸被越來越多人所了解。在大陸舉辦的“中國傳統草木灰釉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專家學者認為,翡翠青瓷無論形式、內容與創見不僅具有歷史傳承意義,更盡其所能呈現出當代的獨創性。

  如今,何志隆的窯廠雇了幾名員工,妻、子則時常奔波于兩岸,推廣作品。他正準備將臺中的展館搬至臺北,希望有更多人認識翡翠青瓷。

  “藝術是屬於世界的,我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希望貢獻自己所學。”何志隆去年被景德鎮陶瓷大學聘為客座教授。他説,個人力量有限,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共同弘揚中華陶瓷文化。(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