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慢享非遺新生活美學 詩意成都等你來耍

2019年10月21日 09:47: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成都10月20日電(記者 王志艷)早晨,在寬窄巷子就著紅糖糍粑喝一碗豆花;中午,在竹編藝術村,看著鄉村的秀麗風景享受一頓全筍宴;下午,穿一身蜀繡,在杜甫草堂品茶賞皮影戲;晚上,夜宿川劇小鎮,感受戲曲繞梁三日之魅……日前,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期間,成都推出的10條“非遺之旅”線路,全方位的展示了非遺浸潤下天府之城的新生活美學。

  戲曲+民俗

  傳統文化助陣國際非遺節

  10月18日,彭州市新興鎮“海窩子川劇小鎮”非遺節分會場正式拉開帷幕,“徜徉川劇小鎮,聆聽巴蜀鄉音”“感受黑白之美,品嘗鍋魁之酥”“對話泥土,文創非遺”“非遺進社區”等四大主題16個特色活動讓非遺離百姓更近。

  在海窩子古戲臺演出現場,《川劇集錦》、戲歌《春夜喜雨》、民俗表演《天府大碗茶》、摺子戲《扈家莊》、戲曲舞蹈《英姿》等節目紛紛上演。彭州本土非遺説唱節目《天彭非遺》,引得觀眾們喝彩連連。彭州西郊小學帶來的《別洞觀景》,展示了“非遺進校園”的成果。主題演出後,精彩的“非遺沉浸秀·大巡遊”將活動推向高潮。

  夜幕降臨之後,海窩子的中心廣場上繼續熱鬧著,大媽們跳起了戲曲版的廣播體操,不遠的古戲臺上,一群大學生正在排練實驗風格的戲劇作品。古典和現代在同一個時空下交相融匯。

  海窩子從80年代初開始就堅持每週川劇坐唱,傳承和弘揚“川劇”這一獨特的地方傳統文化。小鎮結合當地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等,以“古街+戲院”的策略打造一個多幕川劇場景大戲院的思維,將整個古街分成三個主題街區,設置多個主題小劇場,在中國首創生活戲街。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川劇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川劇化。

  白瓷+土陶

  創意加持讓傳統也現代

  在彭州舉辦的“鄉村美食和非遺集市”上,九尺板鴨、軍屯鍋魁、天彭肥灑等地方特色美食以及白瓷、桂陶、風箏等非遺文創産品引得遊人流連駐足。豐富地文創産品和創意活動,立體展現著成都的山水畫卷之美。

  桂花土陶小鎮的陶博物館裏,造型各異的陶製品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400多年陶藝文化的傳承,使桂陶積澱了優良品質。2004年桂花鎮被文化部授予“西蜀陶藝之鄉”,2006年桂花土陶被評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桂陶産業成為桂花鎮的經濟支柱。

  非遺傳承人桂花龍窯的蘭章樹向記者展示了桂陶拉坯、成形的過程。從事制陶業40餘年,在他看來,在發展陶瓷産業的同時,陶瓷文化的開發尤為重要,如何把陶瓷文化更好的融入生活、建築和藝術領域,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參與和傳承。

  “彭州白瓷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清泉就是一位極具創意頭腦的年輕人,獨創“療養白瓷”的概念,即用藝術創意治愈當下人們生活中的心理,開拓性的設計了系列彭州白瓷藝術保健品,打開文創的新維度。

  他的團隊設計的“洗腦殼”飄逸杯以熊貓形象、四川方言以及“慢生活”等天府特色文化為創作題材,用時尚、詼諧的方式,將健康理念傳遞給使用者,深受歡迎。他告訴記者,杯子的英文名為“panda think big”,取意“不要總是想得太多,洗一下腦殼,放眼未來,拿得起也放得下!”據悉,非遺節期間,定制的5000個“洗腦殼”飄逸杯被一搶而空。

  文創+鄉村旅遊

  “非遺+”創享詩意新生活

  連續在成都舉辦了七屆的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不斷拓展著關於非遺文化新的想像。持續探索的“非遺+”模式,融合文創、旅遊、戲劇、美食、鄉村振興等元素,不僅讓各地遊客領略非遺文化的藝術魅力,更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精神力量。

  竹編手包、竹手鍊、竹耳環、竹筆洗、竹雕花瓶……在崇州道明竹藝村的文創市集上,遊客對各式各樣的創意竹編産品愛不釋手。新建的竹編博物館裏展示著許多道明經典的竹編作品和央美團隊設計的竹編創意作品,比如竹編熊貓等等。非遺節期間舉辦的竹編比賽中,國外友人也來到這裡和本地藝人一較高下。

  “我們的竹編産品主要是定制,主要面向裝置藝術、創意家居、戶外園藝設計這幾個領域,雇傭本地的手藝人,支付工資報酬。”道明村丁知竹工作室的非遺傳承人丁春梅告訴記者。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如詩中所言,呈現在記者眼前的竹藝村是一幅當代人理想棲居的田園樣貌。這裡吸引了眾多海內外藝術家駐留,依託于道明竹藝村的傳統特色,以藝術介入鄉村建設,借助藝術形態,重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聯,推動傳統手工藝向現代化轉型,道明竹藝村走出了一條鄉村發展的新模式。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