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女高音歌唱家為非遺奔走3年

2019年10月21日 09:47:00來源:北京青年報

  女高音歌唱家為非遺奔走3年

  漢調二黃與平利弦子腔獲得搶救性保護

  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民主巷是個小小的山坡路,裏面的紅旗劇院是一座典型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建築,劇院裏的座椅令人想起兒時的老電影院。日前,一個通過高度數字化複製搶救性保護漢調二黃與平利弦子腔的錄製開機儀式在紅旗劇院舉行。一位原平利劇團的老團員感慨地説,劇院好久沒這麼熱鬧過了。

  中國交響樂團女高音歌唱家陳俊華也出現在開機儀式上。看著經自己倡議發起並奔走三年後,項目終於啟動,陳俊華難掩喜悅,“做這件事不為別的,就只想給家鄉的非遺保護盡一點微薄之力,只是出於我的一點赤子情懷。”

  紅旗劇院是當年平利劇團的所在地。借著開機儀式,當年的“角兒”們重聚在一起,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也已經45歲。這些多年沒有登臺唱戲的老藝術家們,用殘存的記憶和不滅的激情,將當年那些家喻戶曉的經典名段一句一句唱出來、錄進唱片,以這種方式把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藝術爭取儘量多留下一些給後人。

  平利縣分管文旅工作的副縣長晏清泉介紹,縣裏有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漢調二黃與平利弦子腔,有著數百年曆史文化底蘊。20世紀50年代末期,平利縣在“自樂班”的基礎上組建了平利劇團,涌現了一批藝術骨幹和優秀演員,推出了《老陰山》、《松嶺鐘聲》等一批優秀的劇目。80年代受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影響,弦子腔和漢調二黃髮展活力不足,受到了衝擊,跌入低谷。現如今,這兩個在當地曾經盛極一時、口口相傳的古老藝術,卻因為乏人接棒而瀕臨“失傳”。

  當年的平利劇團是一個為百姓服務的“扁擔劇團”,劇團藝術家肩挑扁擔翻山越嶺為村民演出,四里八鄉的鄉親們舉著火把漫山遍野地趕來看戲。陳俊華的父母都是劇團的老團員。“我在這裡出生,聽著弦子腔和漢調二黃音樂成長,是一個標準的‘扁擔劇團’的女兒,它們就是我的胎教和啟蒙。看著漢調二黃和弦子腔的老一代傳承人漸漸故去、老去,但又找不到年輕人接班,我的心裏就特著急。由於過去時代的局限,這些老人沒有太多的專業戲曲知識,唱詞、表演全在心裏。隨著他們的年歲逐漸增大,在年輕傳承人稀少的情況下,如果不進行搶救和保護,漢調二黃和平利弦子腔也許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在陳俊華的奔走呼籲以及各方支援下,安康市財政局專門撥出款項支援此次搶救保護古老戲曲的錄製工作。陳俊華介紹,錄製以平利弦子腔和漢調二黃為基礎,通過對其作品音樂的高度數字複製,達到傳承保護、與時俱進的目的。這次錄製任務由中國唱片總公司專業錄音團隊負責完成。

  選擇在舞臺而不是錄音棚錄製,陳俊華也有自己的考慮。她説,錄音棚裏錄製效果會比這裡好,但狹小的空間會讓這些老藝人受拘束,在舞臺上他們會更有當年唱戲的感覺。

  現場特寫

  “再不留下點兒聲音就太可惜了”

  王和林與雲偉兩位當年劇團的角兒站在話筒前,隨著樂隊唱起了弦子腔經典名劇《二進宮 》,有板有眼、字正腔圓的唱腔回蕩在劇院裏;鄒成仁和吳榮華兩位耄耋老人是一對藝術伉儷,一位是當年平利紅旗劇團的老團長,一位是劇團的當家花旦,連續幾天重登舞臺。特別是鄒益禮老先生簡直就是滿肚子裝滿了臺本兒的“戲簍子”,隨便一張嘴戲詞即汩汩涌出。遺憾的是,老人家年事已高,氣力不濟,只能留下幾個經典段落。

  錄製過程中,我們在現場沒有發現一張曲譜——不管是唱戲的老藝人,抑或是樂隊伴奏的琴師鼓師,全憑記憶。這是口口相傳的魅力,但也有尷尬的時候:耄耋老人吳榮華記憶力已經大不如從前,有很多唱詞需要提示。在錄製漢調二黃名劇《遊西湖》過程中,有兩句唱詞在場人誰也想不起來了。只好老團長鄒成仁帶頭,經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推敲,最終編出“春風不解人心願,我與誰人訴衷腸”加進唱詞。

  説到這次的錄製,鄒永禮臉露興奮繼而又顯憂色:“感謝俊華和中唱總公司做的這件好事。現在硬體設備越來越好,可是能演唱的卻沒有幾個人了。再不留下點兒聲音就太可惜了。”

  文/張學軍 統籌/劉江華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