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落幕 專家學者吁重拾中國戲曲自信

2019年10月09日 08:1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0月8日電(記者 應妮)作為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聚焦中國戲曲70年發展為主題的系列學術活動10月6日至8日在北京園博園舉行。中央戲劇學院教授麻國鈞評價,“戲曲來源於民間,中國戲曲文化周把戲曲還給了民間。”

  10月2日8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政府主辦的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舉行。七天時間裏,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總計在23個空間邀請了全國65個院團舉辦各類展演活動370場,總計吸引遊客18萬人次,演出規模和遊覽人數均創戲曲周曆屆之最。戲劇文化周實現了戲曲藝術與園林藝術的完美融合,情景式浸沒式演出、數十場戲曲沙龍及講解、十余場戲曲相關快閃活動的舉辦讓廣大遊客過足戲癮;而京劇、崑曲、川劇、秦腔、粵劇、閩劇、滇劇、評劇、河北梆子、宛梆、高甲戲、儺戲、耍孩兒、咳咳腔、華陰老腔、花燈劇等全國數十個劇種在園博園的豐富呈現,不僅給“天下第一團”的珍惜劇種提供了廣闊的展示平臺和讓外界加深了解的機會,也讓京城中的外省鄉親聽到了久違的鄉音,別有一番體驗。

  此次學術活動內容包括中國戲曲發展國際論壇、中國戲曲70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和青年論文徵集等,與會嘉賓圍繞“中國戲曲的國際共用”“新時代戲曲創作的現狀特點及問題”“戲曲流派與戲曲發展研究”“戲曲現代戲創作研究”等熱點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麻國鈞認為,戲曲研究者應該重拾中國戲曲的信念和自信,把中國戲曲放在整個東方視域中加以審視,重視對中國戲曲價值的開掘。從藝術成就、表現形態等各方面看,中國戲曲雖然歷史並不長久,但是東方戲劇中最為出色、最為靚麗的,取得的成績也是輝煌的。

  中國劇協秘書長崔偉指出,中國戲曲當下最緊迫的任務,是強化對戲曲演員表演藝術的吸引力和創造力的重視,千萬不要因為內容的發展或者創作理念上、創作環境上的需求,就把最具看點、最具本質、最能夠體現民族性的東西喪失了。現階段應該強調戲曲演員本身的表演創造是從表演傳承開始的。優秀傳承是表演創造的基礎,沒有傳承就沒有戲劇。

  著名華裔視覺藝術家、編舞沈偉近些年創作的現代京劇舞蹈劇場《二進宮》就是用中國戲曲古典舞和現代舞的構成方式,從韻律、形態、節奏等不同方面,讓全世界觀眾了解中國的音樂、中國的韻律、中國戲曲的味兒。而戲曲的未來是什麼、與世界的關係應該是什麼,也成為他在不斷嘗試中著力思考的課題。

  在義大利漢學家、翻譯家李莎看來,中國戲曲有一種“奇特的”精神,它沒有西方嚴格意義上的悲劇,但是有其自身特殊的悲劇特色。中國戲曲對於帶有悲劇性的情節內容更多是肯定的而不是完全否定的,這樣的傳統的價值觀我們應該把它推廣,這也是中國戲曲最有意思的一個方面。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表示,中國戲曲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參與到中華民族的民族人格的塑造中,也成為中華民族識別過程中最重要的藝術標識。2017年全國戲曲普查有348個劇種仍然是活態的生存狀態中,這348個劇種是隨著眾多的由京劇、崑曲、粵劇等戲曲劇種形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代表作名錄之後,也逐漸被世界所共用的。

  同期舉行的青年學術論文徵集活動也是本屆戲曲文化周的另一個亮點,8日評選公佈的優秀論文集也將於年內付梓出版,力求從學術上引領中國戲曲藝術創作與發展。(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