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凝心聚力傳承國粹 崑曲名家亮嗓崑曲小鎮重陽曲會

2019年10月08日 13:32: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昆山10月8日電 (黃瑩)7日晚,作為2019昆山巴城·重陽曲會重頭戲的名家重陽清唱會在巴城老街戲院精彩上演,蔡正仁、岳美緹、梁谷音三位年逾古稀的崑曲表演藝術家,攜手優秀崑曲演員俞玖林和顧衛英等在崑曲源頭再現大雅崑曲的極致唯美。

  一年一度的巴城重陽曲會由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昆山市人民政府主辦,已成為崑曲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本屆曲會共吸引了近40名崑曲研究學者、崑曲表演藝術家以及海內外50多家崑曲曲社130余名崑曲愛好者共襄盛會。曲會期間,曲友們或在室內舞臺清唱崑曲選段,或在室外竹林唱練昆腔經典,沉醉於崑曲的百轉千回,悠揚曲聲浸潤老街小巷。

  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表示,有這麼多人喜歡崑曲,致力於保護傳承崑曲,崑曲發展現狀已大有改觀,正煥發新的活力。要再接再厲挖掘傳承傳統文化,將崑曲文化發揚光大。

  當晚清唱會吸引了眾多崑曲愛好者,不僅劇場內座無虛席,不少觀眾更是在過道站著觀看完時長一個半小時的演出,而網路直播線上觀看人數近5萬。

  從藝65年的蔡正仁見證了崑曲的興衰變遷,如今最令他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孩子開始喜歡崑曲,學唱崑曲。蔡正仁説,“學唱崑曲65個年頭,讓我對崑曲懷有深厚的感情,現在我的小孫女也開始學崑曲了,崑曲發展後繼有人,是讓我最開心的事。”

  相較以往曲會,今年曲會更多了不少中青年,臺灣、香港等地的多家崑曲曲社的年輕社員也專程趕來尋根。中國臺北崑曲研習社社長韓昌雲説,“崑曲的根源在這邊,我們希望在大陸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同繼續為崑曲的傳承做一些努力,讓文化瑰寶更好地傳承下去。”

  崑曲是中國古代戲曲中的“陽春白雪”,以流麗悠遠的唱腔、華麗典雅的辭藻、邊唱邊舞的表演被人們所喜愛,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

  昆山巴城作為崑曲的緣起,1200多年前,唐代宮廷樂師黃幡綽便吸收民間歌調在這裡傳戲,並創作“傀儡戲”,逐步發展為“昆山腔”。元代文化大家顧阿瑛在陽澄湖畔組織的“玉山雅集”,為“昆山腔”融合發展厚植了文化底蘊,促進了崑曲的流傳發展。明代戲劇家巴城人梁辰魚用明代戲曲家魏良輔的“水磨腔”填詞,創作了《浣紗記》,使崑曲正式登上舞臺,演變為昆劇。崑曲的歷史發展脈絡在巴城清晰呈現。

  五年來,巴城先後成立俞玖林工作室、一旦有戲(顧衛英)工作室等8個崑曲社團組織,成功舉辦陽澄曲敘、重陽曲會、紫金京昆藝術節少兒崑曲大賽等重量級崑曲文化活動24場,各類崑曲主題講座、演出、拍曲等活動200多場次,線上線下參與受眾超過450萬人次。還先後創作、整理了《圖説崑曲小鎮》《昆劇傳字輩年譜》《我和崑曲有故事》《梁谷音藝術傳承記錄》等二十余部作品,創作出版《昆腔緣起》《水磨新聲》《開山之作》崑曲三部曲連環畫,出品崑曲手繪動漫《崑曲那些事兒》系列普及視頻等,使崑曲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巴城鎮黨委書記石建剛表示,巴城將繼續在崑曲的人才培育、內涵豐富和宣傳普及上發力,把巴城建設成為感受體驗大美崑曲的勝地;將積極探索“崑曲+”融合戰略,以崑曲為媒,塑造文創經濟、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新亮點,繼續堅定不移地傳承、探索和發展“崑曲之路”。“我們是崑曲的源頭,一定要把它傳承好。”(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