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教文衛】中國學者:史前敖漢一度或為世界文化中心

2019年09月02日 09:1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內蒙古敖漢旗9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 李愛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知名紅山文化專家劉國祥9月1日提出,作為紅山文化核心區,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史前文化高度繁榮,很可能一度成為世界文化中心。

  第六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會議當天在敖漢旗開幕,劉國祥在會上做《西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兩個文化高峰與中華龍探源》主題報告時作出上述表示。

  他指出,考古研究發現,敖漢旗境內興隆溝出產的迄今世界最早的小米,已在史前傳播到歐洲,敖漢旗興隆洼史前遺址出土的玉玦,也渡海傳到了日本。可以說,敖漢小米滋養的先民,通過將採自岫岩的玉料雕琢成玉玦、玉龍等器物,逐漸孕育形成中華玉文化和龍圖騰,從而使敖漢在史前一段時期內,成為中國北方與中原、世界的東西方之間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中心。

  劉國祥說,中國西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兩個文化高峰,分別是興隆洼文化和紅山文化。距今8200—7200年的興隆洼文化因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的發掘而得名,其主體分布在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興隆洼一期聚落是中國迄今所知第一個完整揭露出房址、灰坑、圍壕等遺跡的史前聚落,被譽為“華夏第一村”。

  此外,興隆洼遺址內興隆溝聚落的發掘,通過浮選首次獲取興隆洼文化中期經過人工栽培的粟(小米)、黍(黃米)的炭化籽粒,為研究北方旱作農業起源提供了新證,對東西方之間史前文化交流關係研究也具有積極意義。

  距今6500—5000年的紅山文化,則對研究長城以北和以南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相互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劉國祥認為,標志著人口迅猛增長的遺址密集分布;聚落間分級和超大規模中心性聚落的出現;社會結構分化、等級制度確立,出現掌管宗教祭祀大權和社會政治大權的特權階層;農業經濟徹底取代狩獵、採集經濟佔據主導地位;手工業分化日趨加劇,出現從事建築、制陶、玉雕、陶塑與泥塑等專業化隊伍,科學和藝術成就矚目。這些顯著特徵表明,紅山文化晚期已步入初級文明社會。

  同時,紅山文化時期廣泛吸納周鄰地區史前文化的強勢因素,成為西遼河流域史前社會發生質變的重要推動力,到距今約40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西遼河流域進入高級文明社會。

  劉國祥強調,西遼河流域在中國文明起源進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和突出,它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于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係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