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桐城派大辭典》因錯誤太多被下架

2019年08月21日 08:36:00來源:中國青年報

  《桐城派大辭典》因錯誤太多被下架

  編纂委員會回應:接受批評意見以完善書稿

  “據可靠消息,《桐城派大辭典》一書已全面下架。本人的相關質疑文字也將全部刪除。”8月4日,安徽樅陽民間學者陳靖在微信朋友圈發佈了一條資訊。當天,記者從《桐城派大辭典》編纂委員會得到證實,該書確已下架。京東、噹噹等網站的官方銷售渠道也下架了此書。這距離7月14日《桐城派大辭典》(以下簡稱“辭典”)舉行新書首發式暨研討會不到一個月。

  據媒體報道,“辭典是2019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是全國首部以一個文學流派為內容的文史工具書,填補了中國文學史和中國辭書史兩個領域的空白”。

  該書由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于2011年立項,安徽省內外11名專家參與編纂,耗時8年完成,總字數為2482千字,全書設立《淵源背景編》《作家編》《著作編》《文論編》《研究評論編》和《文化遺存編》6個單元,廣泛收錄桐城派歷史文化知識及其研究成果。今年5月,經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發行。

  然而,這部讓學術界甚為期待的著作,卻遭到了部分地方學者以及桐城地域文化愛好者的質疑。

  “《藥地炮莊》錯成《藥地飽莊》,‘珰禍’錯成‘王當禍’,《諸子燔痏》錯成《諸子蟠有》。”陳靖是一名桐城地域文化愛好者,自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收集桐城、樅陽地區明清以來的地方文獻,目前藏有本地各姓族譜500余種、各種地方文獻上千種,並有學術文章發表和相關著作出版。

  “我對桐城地域文化方面的書籍一直比較關注。看到大辭典出版的消息後,便在網上購買了這本書,主要是便於日後查詢。”7月25日,陳靖粗略瀏覽了三天前從網上訂購的辭典,只翻看了80頁,他便發現了4處明顯錯誤。例如,書中將“張敏求”介紹為“號勳園”,但“勳”實為“勖”。

  在仔細閱讀部分章節後,陳靖發現,幾乎每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他隨即進行了簡單梳理。“從標點符號的使用、錯別字等基本錯誤,到文言白話的夾雜表述、古今地名的區劃混亂等方面都有問題。就我所關注的地域文化方面,我粗看的20頁裏,已發現錯誤達300處以上。”

  “一本書出點問題在所難免,讀者也不會那麼苛刻,但不能錯到如此離譜。比如説,‘南灣’錯成了‘南彎’,‘杜濬、杜岕’錯成了‘杜溶、杜齊’。”陳靖説。

  記者了解到,這並非首例國家資助的圖書項目出現問題。今年上半年,《廣西石刻總集輯校》同樣因存在嚴重品質問題而飽受質疑,最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子課題“廣西石刻總集整理”被撤銷。

  關於辭典的錯誤,一位桐城地域文化研究者也在名為“六尺巷文化”的微信公眾號上發文指正。

  他指出,詞條“桐城張姚二姓,佔卻半部縉紳”中連續出現三個錯別字:“‘桐城張姚二姓偵天下半部縉紳’,‘偵’當為‘佔卻’;‘張廷璩’應為‘張廷瑑’;‘張若淳’應為‘張若渟’。”詞條“雙溪草堂”中提到的構築年份應為“康熙四十一年(1702)”,而不是“康熙二十年(1681)”。詞條所提道的“賜金園”建設年份應為“康熙二十一年(1682)”,而非“康熙四十年”……

  他認為,桐城派研究正方興未艾,還遠沒到客觀圓熟的地步,在這種形勢下,編一部辭典,普及桐城派基本知識,展示研究成果,極有意義。“同時,構建辭書框架,分類搜尋詞條,逐條編纂內容,也需要擔當和勇氣。”

  “在短短幾年時間裏,編纂這部大書,涉及1100多位作家、7000多部作品,實屬不易。其開創之功,勞力之巨,理應致敬。”對於辭典出現的問題,該研究者認為,一是研究開放度不夠,沒有更大範圍地發動桐城派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沒有更好地利用當地文化資源;二是操之過急,急於成書,急於出版,可能是個“早産兒”。

  在陳靖看來,辭典出現眾多錯誤,編纂書籍的專家負有責任。他認為,一方面編纂團隊對桐城地域文化不夠了解,掌握的史料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編纂採用史料及甄別核實沒有嚴格把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一位桐城派研究專家表示,總體上,這部書是值得肯定的,貢獻也很大,在桐城派研究過程中,需要這樣一部著作。

  他同時認為,“錯誤確實很多,這對一部辭典來説是不應該的。書推得過急,導致把關不嚴。作品出來之後,應該把圈內的專家集中起來,分別審一下書稿。”

  針對外界的質疑,辭典編纂委員會一名負責人表示:“這本書意圖是好的,可能差錯多了一點,歡迎以完善書本為目的的批評意見,批評越多,我們吸收的營養越豐富。”他認為,時間太少、整稿過急,參與人員分散無法集中討論,導致編寫中出現問題。

  日前,辭典編纂委員會也在網上作出回應:“本著對桐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面對批評和質疑,我們秉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將對錯誤之處認真記錄、對疏漏之處予以補充、對相關爭議審慎擇取,在重印時一併修改。”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訊員 汪習習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