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沱古鎮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9年07月12日 13:01:00來源:重慶晨報

  了不起的申報:西沱古鎮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西沱古鎮與烏鎮、周莊齊名,是首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歷經數千年歲月滄桑,這個因鹽而興的古鎮從繁盛到寂靜,在現代文化與旅遊創新時代,歷史悠久、風貌獨特的古鎮將迎來新生。

  今天,跟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申報專家的腳步,走進這座千年古鎮,了解其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背後的故事。

  巴鹽古道南連茶馬古道

  北接絲綢之路 中國第三大古道

  西沱古鎮,原名叫西界沱,古為“巴郡之西界”,地處長江三峽庫區腹地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與長江明珠——石寶寨隔江相對。作為古巴國重地,西沱因鹽而興,依道而建,是古代巴鹽古道的起點。

  在長江進入三峽之前的上游,西沱便是一個行船靠岸的地方。參與西沱古鎮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專家介紹,西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巴鹽古道,依託豐富的鹽業資源,成為了百物萃聚的水旱碼頭,隨著商貿的發展,西沱逐漸匯聚了全國各地客商落戶,迎來了繁榮昌盛。

  西沱考古遺址與出土文物證明,早在秦漢時期,西沱就已經形成了初步的集鎮,隨後歷經唐宋的發展和興旺,到明清到達繁華的頂峰,這裡商賈雲集、客棧遍佈、店舖林立,繁華如同大都市一般,更有“千年古鎮西界沱,萬里長江第一街”的説法聞名於世。

  “在長江兩岸,眾多的古道在佈局上,大多沿江沿河同行修建,我們稱其為‘扁擔街’,唯有巴鹽古道,垂直于長江,順著山坡向上蔓延,形成了獨特的‘雲梯街’。”該專家介紹,這也是巴鹽古道的獨特之處,同時,呈南北走向的巴鹽古道,向北連接絲綢之路,向南銜接茶馬古道,在歷史上起到勾通南北政治、經濟、文化、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這條以鹽為主的商貿通道成為了中國第三大古道,也是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古鎮”的重要籌碼。

  多元建築匯聚堪稱“建築博物館”

  “西沱除了有歷史悠久的巴鹽古道,古鎮多樣化的建築文化,也是其成功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古鎮’的重要原因。”專家介紹,在西沱古鎮建築風貌上,既可以看到土家族的吊腳樓,也有江南徽派建築風格的四合院,還可以看到嶺南風情的廊式和騎樓,以及歐式異域風情裝飾建築,走進西沱古鎮,猶如來到一個“建築博物館”。

  西沱古鎮歷史古跡保存完好,古鎮景區內有禹王宮、慶忠堂、永成商號、下鹽店、泰和號、繡樓、熊家大藥房、清漪苑、張飛廟、一里半石橋、熊福田故居、千腳泉、清代鹽櫃、二聖宮、萬年青水井、生記客棧、一樹遮三縣等名勝古跡。每一項古跡的背後,都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此外,古道兩旁,還分佈著鹽鋪、編織鋪、打鐵鋪等多家百年老店。

  從碼頭向上,沿著古道的兩旁多家商號落成,踏著青石階梯,看著層層疊疊的吊腳樓,摸著被風化的青石櫃檯,置身莊嚴的寺廟,好像都在回憶著這裡昔日的繁榮。無論是在展覽館,還是雲梯街上的店舖、櫃檯、銅像……都記錄著當年的繁盛。

  電視專題片獲西沱人熱捧點讚

  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古鎮”,既源於西沱古鎮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多元的建築風貌,也有著參與申報的專家共同努力。

  “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古鎮,需要評估報告、電視專題片等系列材料。”專家組和拍攝組等工作人員在古鎮連住7天。

  參與申報的專家告訴記者,最終,拍攝了3個多小時的素材,經過精心剪輯,形成了15分鐘的電視專題片,還獲得了四川省廣播電視廳、廣播電視學會1991年度優秀廣播節目三等獎。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11月,西沱古鎮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被評選為重慶市人文類景觀“巴渝新十二景”之一,命名為“西沱天街”。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李舒 韓政

  李舒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