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講述北京城“建都所依” 什剎海文化展示中心亮相

2019年07月12日 13:0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11日電 (記者 杜燕) 元、明、清三代,什剎海都是內城的重要水域,成為北京建城重要的依據。今天,什剎海文化展示中心在位於煙袋斜街的廣福觀內正式落成,通過六大陳列展廳、百餘件展品、數字沙盤、多點觸摸屏等把地區散落的歷史遺存、人文積澱和文化資源匯集起來,講述什剎海故事和北京城歷史。

  什剎海文化展示中心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煙袋斜街37號廣福觀。廣福觀始建於明代,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經過重新修繕後成為公共文化資源。

  記者了解到,展示中心佔地面積1530平方米,建築面積753平方米,設有六大陳列展廳、文化大講堂、口述史研究室等,採用圖文展板、多媒體、數字沙盤、場景模型等多種形式,介紹了什剎海地區的歷史沿革和這一地區形成的多元文化。

  記者在主題為“建都所依、濟運通槽”展廳看到詳細介紹:元大都最初設計時,以今萬寧橋(後門橋)為大都城中軸線的基點,以當時的積水潭(什剎海)寬度的兩倍,作為元大都城的寬度,可以説什剎海決定了北京城的雛形,也是元代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碼頭。

  開幕儀式上,什剎海街道辦事處主任畢軍東表示,什剎海地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北京新總規確定的文化精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首都形象和古都風貌的重要展示平臺。希望什剎海文化展示中心的成立,把地區散落的歷史遺存、人文積澱和文化資源匯集起來,講述什剎海故事,讓中外來客走近老北京、感受新北京,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火起來。

  同時,什剎海街道還邀請北京歷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權威專家學者組成專家團隊,並授予專家學者“特約顧問”聘書。什剎海街道還為什剎海文化展示中心授予“文明實踐基地”和“什剎海教育文化融合基地”牌匾,“青少年志願服務實踐基地”也正式掛牌成立。

  西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該區持續提升地區環境品質,積極推動老城風貌保護與歷史文脈傳承。全面啟動了《北京市西城區“十三五”期間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行動計劃》,從直管公房入手,實施了47處文物騰退項目。同時,結合大運河及中軸線申遺重點工作,新增5處文物騰退項目,共計實施52處。

  負責人稱,通過2017年、2018年兩年的努力,西城區計劃實施的52處直管公房文物騰退項目已全部啟動,文物騰退成果顯著。其中,京報館(邵飄萍故居)、紹興會館等20余處文物全部實現騰退。

  負責人指出,在大規模實施文物騰退的同時,西城區也在積極推進騰退後文物的合理使用,特別是在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探索文物活化使用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打造更多優質項目,讓文物活起來,實現文化傳承傳播價值最大化。(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