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花齊放生機勃勃 2018年度中國藝術發展呈現新氣象

2019年06月24日 08:54:00來源:光明日報

  百花齊放生機勃勃

  ——2018年度中國藝術發展呈現新氣象

  現象與熱點

  2018年,作為實施國家“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我國文化藝術建設成果斐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的文藝政策為藝術保駕護航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出臺了《文化部辦公廳關於開展2018年度劇本扶持工程申報工作的通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開展2018年度戲曲劇本孵化計劃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於做好2018年優秀國産紀錄片推薦播映工作的通知》《教育部關於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通知》等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此外,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就“繁榮發展農村文化”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國家旅遊局與文化部合併,組建了文化和旅遊部,明確了“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這一系列政策有效推動了精品藝術創作,促進了優秀文化傳承,加強了鄉村文化建設,推進了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

  2.以精品力作提振改革開放信心

  2018年,文化藝術界以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通過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回顧了4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提振了全國人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信心。“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東方風來滿眼春——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展(1978—2018)”、電視劇《大江大河》、原創歌劇《命運》、話劇《追夢雲天》、舞劇《雪域天路》等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反映了不同階層人的生活狀貌及改革開放40年所發生的巨變。

  在現實題材創作方面,以人民為中心,貼近大眾生活,緊扣時代脈搏、如實觀照當代人們物質與精神現實的優秀作品,引發熱烈反響。其中,一些切中時代痛點、深度挖掘人性,真誠為人民代言,弘揚人性善與美的作品,産生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社會影響力。

  3.命運共同體意識促進文化認同

  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創作的優秀作品可以有效增進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認知與認同,形成和平共處的新型國際關係範式。2018年,通過舉辦國際展覽、展演等形式,一些展現中華文化精髓、彰顯中華美學精神的優秀藝術作品分享給世界人民。其中,“中國美術世界行”項目之“藝術與和平——中國當代美術作品展”于歐洲四國巡展;《絲路花雨》《我的夢》《國色·十二生肖》三部經典舞劇,先後在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6個國家、12個城市進行巡演。

  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導下,“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在中國美術館成立;“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國際版畫邀請展”“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等大型展覽,首屆“絲綢之路音樂節”,以及“意象絲路·龜茲盛歌”民族管弦樂原創作品音樂會等活動相繼舉行,促進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互鑒。

  4.跨界融合成為藝術創新新引擎

  近年來,很多文化藝術領域突破原有邊界,融合趨勢日益凸顯,各藝術領域內部的不同風格類型也交相雜糅,生發出諸多新的子類型。隨著藝術創作經驗的不斷積累及創新路徑的逐步增多,跨界融合已成為藝術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交響民族器樂劇《笛韻天籟》,將笛子演奏與其他民族音樂、交響樂、合唱及電子音樂等形式相交融。中國吹打樂劇場《大笛絞》,融合嗩吶、笙、打擊樂演奏形式,利用影像技術手段,再現了民間吹打樂的傳統樣態與生存空間。“2018·跨界藝術項目展演國際工作坊”活動中,集戲劇表演、音樂、舞蹈、新媒體、冰酒設計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的綜合項目“最近最遠”,動態展現了時尚潮流與傳統文化、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碰撞,引發了觀眾對現代人精神境遇的思考。

  5.新技術拓展藝術未來發展空間

  新技術拓展對藝術創作與傳播産生了深遠影響,並通過嶄新的表現手段,大大激發了藝術創作活力。其中,數字技術和人工智慧(AI)的運用,給藝術活動帶來更多的新素材、新觀念、新形式,為藝術表現和傳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袁烽設計的四川竹裏鄉村建設項目,將數字化參數設計與當地木構工藝緊密結合,實現了預製工業化建築構造與傳統營造技藝的融合,入選“第16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百度與國家文物局共同啟動的“AI博物館計劃”,致力於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傳播中華文化和藝術,推動“網際網路+中華文明”建設。

  高新技術的運用不僅拓展了藝術表現空間,還生發出藝術審美體驗新方式。互動式、參與式審美活動逐漸打破了單向度、被動式的藝術接受方式,催生出新的審美需求,並形成新的藝術創作形式。VR、AR、沉浸式新媒體等在各個文化藝術領域被廣泛應用,引發了觀眾的極大興趣與體驗熱潮。

  6.加強本土理論體系建設成為共識

  在文化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代形態”與“當代化”引發學者熱議,大家呼籲以此為基礎,在中西比較視野中建構“中國古典學”。其他藝術學科領域也普遍開展了以“構建中國學派”為宗旨的學術研究與研討活動。

  問題與對策

  2018年,我國文藝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和顯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清醒認識並客觀面對,有針對性地加以破解和矯正。

  1.用西方理論“解讀”本土藝術

  中西方文化在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規範等方面存在差異,致使中西藝術理論體系建設各具特色。在面對紛繁複雜的文藝現象時,一些藝術研究領域存在過多套用西方理論體系、概念術語和研究視角的現象,盲目運用西方藝術理論分析、闡釋和解讀中國文化藝術實踐。這不但使我國文藝理論界在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失語”和“失聲”,而且因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得不到具有民族立場和本土視域的理論闡釋而遭“誤讀”和“錯讀”。

  針對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就首先需要我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確立本土文化立場下的藝術評價標準,建構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理論體系。其次,要立足我國藝術發展現實,將藝術理論研究與藝術創作實踐相結合,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見解,構建能夠體現中華民族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形成我國藝術理論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再次,構建中國藝術理論體系還要重視跨學科研究,借鑒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與成果,努力全面、科學地把握中國藝術發展的規律性特徵。

  2.網路亂象助長文化快餐式消費

  當前,隨著網路技術與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各種網路娛樂與藝術形式不斷涌現,整合文、圖、音、視等多媒體元素,更具時效性、開放性和交互性的文化産品備受歡迎。然而,在競爭壓力和利益驅使下,某些網站不惜以低俗的方式、獵奇的內容、無底線的炒作來吸引關注。淺表化、片面化、娛樂化的趨勢侵蝕了藝術作品的思想性、整體性,長此以往會使網路受眾喪失理性批判、邏輯思考和對生活的反思能力,加速社會快餐式文化藝術消費傾向。

  有鋻於此,我們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傳播正能量,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同時,文化管理部門還需健全網際網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給大眾提供一個健康有序的網路環境。

  3.美育缺陷阻礙審美素養

  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雖然包含各藝術門類的審美教育,但其專業化程度尚待提高,公共文化藝術領域內的社會性、綜合性、體驗性審美教育和審美訓練還需加強。

  大力提倡社會美育,發揮美育塑造心靈的重要作用,就需探索大眾審美教育的多元路徑。這需要學校在開展系統的美育教育時,除開設美學、藝術學等理論課程,還應注重審美實踐活動。同時需要提升公共文化機構的硬體設施及服務水準,鼓勵專業人員到學校及社區中進行藝術普及工作,打造公共美育平臺,在全社會推廣美育教育。

  4.物化傾向不利於文化遺産活起來

  傳統民間藝術是凝結勞動人民智慧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遺産。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人們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發生變化,一些傳統民間藝術失去了生存發展的空間和既有的審美群體,某些民間藝術門類的傳承發展陷入困境。這種困境表現在民間藝術傳承人才青黃不接,受眾流失漸趨嚴重,發展空間逐漸狹窄。

  面對民間藝術的傳承困境,一方面需要學界認真反思,樹立系統思維,把文化遺産作為整體,深化內涵認知;另一方面,在實踐層面主動作為,採取主動舉措,創新保護方法,增強傳承活力和效果。

  5.同質跟風掣肘深度開掘

  當前,藝術創作中出現重形式輕內涵、重宣講輕藝術、重“投排”輕規律的創作傾向,存在創作形式“模板化”、創作題材“標簽化”、創作風格“套路化”等問題,在表達主題、表現形式、創作思路等方面存在模倣和重復現象,阻礙了藝術形式的持續創新和對精神內涵的深入開掘,有些藝術創作則追求甚至迷信“題材決定論”,並有“主題先行”的傾向。

  避免同質跟風現象,需要積極發揮文化管理部門審批把關環節的引導調控作用,杜絕主題“扎堆”現象,鼓勵原創作品,加大對劇本、詞曲等創作的支援力度,同時充分發揮專家的諮詢指導作用,完善科學論證、效益分析等流程,充分激發和保障藝術創作的原創活力。

  2018年中國文化藝術發展成果斐然,2019年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在這個節點上,中國文化藝術界更應深入總結70年的藝術成就和實踐歷程,在新時代新征途上擁有新成就、新局面。

  (本文由《中國藝術年鑒》編輯部提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