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殊方共用 美美與共

2019年05月18日 14:17:00來源:光明日報

  【樂享亞洲文明周】

  光明日報記者 吳瀟怡 黃小異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清乾隆《西域圖冊》畫工細膩,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的中國帆船造型墨水臺華麗精緻,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唐三彩三足罐古樸大氣……

  這些珍貴的文物都出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殊方共用: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上。走進國博的南7、南8展廳,可以遍覽“一帶一路”沿線12個國家博物館帶來的234件(套)藏品,它們被精挑細選而出,和國博的藏品一起成為多樣文化交流的實證。

  “殊方”一詞源出漢朝班固所著的《西都賦》,意為遠方異域。“‘殊方共用’,意在與世界人民共用人類文明之光”。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與沿線各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這次展覽,就是想努力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各個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燦爛的文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世界才大同。在我的理解裏,‘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與狹隘的文明衝突是對立的。”北京教師馮治隆參觀完展覽後感觸頗深,“現在正在舉行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想趁這個時機多了解一下歷史上絲綢之路沿線的不同文明是如何交流的。”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裏,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和人民從彼此的文化中汲取靈感、相互影響,不僅局限于唐三彩、青花瓷和景泰藍等典型中國傳統藝術珍品,還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珍藏,在講述著文化交流互鑒史——

  在陸上絲綢之路展區的華沙國家博物館藏品中,有不少描繪中式建築的繪畫和版畫。這些與歐洲經典建築風格迥異的中式建築,在18、19世紀時引起了波蘭貴族的極大興趣,他們在居所周圍建造了許多中國風格的樓閣,使之與典型的歐洲園林融為一體。這些畫作證明,中國藝術早已成為波蘭以及歐洲藝術家們創作靈感的來源。

  在海上絲綢之路展區柬埔寨國家博物館的藏品裏,有兩面並排陳列、形制相似的青銅鼓格外引人注目。它們分別是國博館藏的明代青銅鼓和柬埔寨國家博物館藏的柬埔寨歷史“史前”時期文物。兩面鼓的鼓面紋飾極其相似,中心位置都雕有星星圖案,被一輪又一輪同心圓環繞。這種銅鼓通常被認為是産自中國南部到越南北部區域,形制在東南亞國家比較常見,從它們高度的相似性中能夠明顯觀察到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互鑒。

  不光是藝術層面的交流互鑒,“殊方共用”的藏品還講述了兩條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在人口遷徙、經貿往來、生産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互影響的故事。從安徽宣城專門趕來看展的“博物館迷”張夫真直言:“這比我以前愛看的古錢幣、瓷器展的內容還要豐富。”

  正如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展覽開幕式上的發言中所強調的,“文化遺産可以跨越時空、穿越國度,見證不同文明形態、不同社會制度的對話”。人們可以期待,隨著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成果落實,各國博物館將進一步加強合作,與世界人民共用人類文明之光。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18日 08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