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吳承恩故居變六小齡童故居?六小齡童:沒參與布展

2018年12月04日 08:28:00來源:北京青年報

  網傳吳承恩故居變“六小齡童故居” 文保部門稱未佔用保護區 六小齡童表示展品係捐贈

  六小齡童:沒參與吳承恩故居布展

  近日,江蘇淮安的吳承恩故居紀念館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一段網傳視頻稱,故居內陳設大量六小齡童、猴王世家等展品,與吳承恩相關的史料較少。有遊客質疑“這裡到底是吳承恩故居還是六小齡童故居”?

  對此,吳承恩故居紀念館昨日回應,網傳“挂滿六小齡童照片”與事實並不相符。當地文保單位表示,六小齡童家族展覽部分,並未違規出現在屬於文物保護單位的吳承恩故居內,所以不違反相關文保工作的規定。六小齡童在獨家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表示,他只是無償捐贈了部分展品,從沒參與過吳承恩故居紀念館的布展工作。

  網友稱吳承恩故居有大量六小齡童畫像

  昨日,一條名為“吳承恩故居挂滿六小齡童畫像”的視頻引發爭議。有網友稱在江蘇淮安吳承恩故居內,出現大量六小齡童畫像、雕像及猴王世家等展品,而吳承恩的史料卻很少。

  從網友拍攝的視頻來看,在吳承恩故居紀念館門口,挂著一張1986版《西遊記》“孫悟空”一角的扮演者——六小齡童的大幅宣傳照。在故居內,還有許多六小齡童版的“孫悟空”雕像,和86版《西遊記》的道具和戲服展示。

  視頻中,紀念館工作人員解釋,六小齡童是孫悟空最成功的扮演者,也是該館的名譽館長。“吳老先生賦予孫悟空生命,六小齡童賦予孫悟空靈魂,感覺開出這一片展區,與故居展覽並不衝突。”

  但仍然有部分網友提出質疑,甚至將質疑矛頭對準六小齡童本人,懷疑其借機炒作。也有網友對於該展覽辦在吳承恩故居這樣的文保單位是否合適提出質疑。

  文保部門:故居本體未遭破壞

  據吳承恩故居紀念館官網介紹,該紀念館由故居本體、吳承恩生平陳列廳、玄奘紀念堂、美猴王世家藝術館、六小齡童工作室五個部分共同組成。館內佔地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為明代風格的古典園林建築群。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美猴王世家藝術館是江蘇淮安市楚州區(現淮安區)人民政府與上海六小齡童文化實業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佔地1350平方米,但對六小齡童工作室並無過多介紹。

  該紀念館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於網友提出的質疑,北青報記者致電淮安市文物局文物處,該處工作人員表示,吳承恩故居紀念館于1987年9月成為當地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文保級別依然為市級。依據吳承恩故居當年成功申報市級文保單位所劃定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六小齡童相關展覽並未出現在存在破壞文物風險的區域。所以,它不存在對吳承恩故居本體的破壞。

  紀念館:網傳説法與事實不符

  吳承恩紀念館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與六小齡童相關的展覽和吳承恩故居展有明確區分,遊客通常不會混淆。網傳的六小齡童雕塑或相關展品也均未出現在吳承恩故居展區。

  針對網傳消息,紀念館也于12月3日傍晚發佈情況説明,2004年,為紀念吳承恩誕辰500週年,淮安楚州區政府與六小齡童家族合作,在吳承恩故居東側興建了獨立的“美猴王世家藝術館”,六小齡童家族將四代人收藏的數百件猴戲道具及《西遊記》相關文物藝術品無償捐贈給藝術館展出。説明稱,包括美猴王世家藝術館在內的全部展陳內容,均由專業機構設計並經專家評審,六小齡童本人及家族從未參與展陳設計,也未領取過任何報酬。

  説明稱:“吳承恩故居紀念館故居本體沒有六小齡童照片,有其照片主要在美猴王世家藝術館內。”表示網傳説法與事實不相符。

  針對網傳視頻中出現的美猴王六小齡童工作室這一區域,吳承恩紀念館講解員告訴北青報記者,此處位於故居後花園中的一個角落,目前用於遊客歇腳。“房屋面積不大,只能站下十幾個人。屋內有一張桌子,供遊客寫留言。”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六小齡童受聘為吳承恩故居紀念館名譽館長。紀念館在聲明中回應,自受聘擔任吳承恩故居紀念館名譽館長後,館方在門口挂一張他的照片並在下方標注“吳承恩故居名譽館長六小齡童先生祝您旅行愉快!”

  六小齡童:從未參與展陳設計

  昨日,六小齡童針對此事接受北青報記者獨家採訪。他表示,“我只無償捐獻我的展品,不參與吳承恩故居紀念館包括懸挂我的照片在內的任何具體工作,而且沒收過錢。”

  六小齡童表示,與他相關的物品只在美猴王世家藝術館內展出,並不會出現在吳承恩故居部分,更不存在紀念館“挂滿”六小齡童照片之説。

  六小齡童稱,2004年,正值吳承恩誕辰500週年,他無償捐獻出自己的家藏展品。如今,這些展品均在位於吳承恩故居東側興建的獨立 “美猴王世家藝術館”中展出。除此之外,六小齡童還向吳承恩故居無償捐獻過相關書籍。

  六小齡童表示,“我只是紀念館榮譽館長,不參與館內任何實質性工作,所有的照片懸挂行為,我都沒有參與,包括紀念館門票在內的所有收入也都與我無關。”

  文/本報記者 熊穎琪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