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武漢大學教授談問津書院:三大精神薪火相傳

2018年12月04日 08:21:0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線上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程亞惠):武漢新洲問津書院,中國唯一以“孔子以子路問津”典故命名的書院。11月30日“文脈頌中華 書院@家國”網路傳播活動記者團探訪了這座書院,聽專家講述書院的古今以及它為當今世人帶來的思考感悟。

  據資料記載,西元前164年漢文帝時期,當地百姓在孔子山附近挖出一塊石碑,碑上刻有“孔子使子路問津”八個秦隸體大字,為紀此事,淮南王劉安下命就此建亭,將石碑立於亭內,同時在此修建孔廟,設私學,召學士在此講學,明萬曆年間書院重建,湖廣巡撫熊尚文取孔子使子路問津之意,給孔廟書院命名“問津書院”。

  據新洲區問津書院管理中心主任陳清平介紹,問津書院因尊崇孔子,曾吸引唐代詩人杜牧、宋代理學家朱熹、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清代洋務派代表張之洞等歷代名儒來此講學布道。書院在歷經2000多年的滄桑歷史中屢毀屢建,2002年成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大修後,成為弘揚問津文化、承載儒家思想的載體,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陣地。

  武漢大學教授黃釗表示,問津書院是孕育元明清三朝鄂東文人的搖籃,被稱作“中國最古老的大學”。問津書院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是荊楚學人及當地民眾的“精神家園”。他説:“‘問津’就是‘問道’,問津書院的精神導向就體現在‘尊道’、‘崇德’、‘好學’上面。”

  在黃釗看來,“道”是人們行為的“靈魂”,能自覺“尊道”,就能把握正確的精神支撐,問津書院大力倡導‘尊道’精神,這為建立人們的精神家園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

  黃釗接著談到了“崇德”,他認為“崇德”指的是高度推崇道德的價值,這是問津書院的重要傳統。儒家所崇尚的“德”,集中表現為“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此為儒家關於“德”的核心價值取向。“儒家‘五常’,對於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構建,影響十分深遠,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現實價值,值得我們好好繼承、弘揚。問津書院強調‘崇德’,就是要求個體自覺修身立德,是人們在社會上立身做人的重要環節。”

  黃釗認為,“好學”是事業成功的起點,是個體實現人生價值的可靠保證。所謂“好學”,就是熱愛學習、積極進取的高尚追求,亦為問津書院歷代賢達所提倡和追求的。據曹翰《問津書院賦》記載:問津書院開辦後,學子們聽課求學氣氛十分熱烈,全院上下,好學風氣濃郁,形成了“講道著河芬之盛,談經追虎觀之雄”的盛況。“《中庸》也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五項求學原則。問津書院的‘好學’精神,是一筆難得的精神財富!”

  在黃釗看來,“尊道”“崇德”“好學”這三大精神,薪火相傳,代代相繼,不僅是問津書院最獨特的文化價值,也是中華民族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認真發掘、總結問津書院歷史文化遺産,使之在當代推進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再放異彩。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