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京港聯合匯演校園版《牡丹亭》 白先勇冀確立崑曲學術地位

2018年11月29日 10:38: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香港11月28日電 (記者 曾平)來自北京十余所高校的學生表演者和香港中文大學三位校友將於12月2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演出校園版《牡丹亭》。此次京港聯合匯演策劃人、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28日受訪時表示,崑曲進校園的目的是希望在學校培養“崑曲種子”,同時崑曲應該在高校擁有學術地位。

  白先勇2004年製作青春版《牡丹亭》,14年間已經在海內外巡演逾300場,觀看人次超過50萬。“可以説是啟動崑曲復興運動。”白先勇如此評價青春版《牡丹亭》取得的成功。

  他還記得,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次在北京大學演出時,在場98%的觀眾在此之前從未看過崑曲。如今13年過去,當年只有7、8歲,現在20齣頭的學生已經自發組團演出《牡丹亭》,這便是十餘年努力帶來的改變。“巡迴演出大致把青年觀眾拉回來了。”白先勇説。

  青春版《牡丹亭》多次在北大上演,2009年那次令白先勇尤為感動。在零下幾度的北京,幾百人在看完演出後還不肯走,當時已接近晚上11時,他們等著白先勇出來。隨後,白先勇詢問他們不肯離去的原因,其中一人向白先勇説:謝謝你把這麼美的崑曲帶到北大來。

  崑曲素有“百戲之祖”的美譽。在白先勇看來,崑曲以最美的形式錶現中國最深刻的感情,“美”與“情”是崑曲最重要的兩個特性。而《牡丹亭》歌頌青春、歌頌愛情、歌頌生命,自其誕生後的400多年來打動無數青年人的心。

  白先勇指出,崑曲是完全純粹的中國式美學、純粹的中國式錶情方式:笙簫管笛、吳儂軟語、纏綿悱惻。中國文化以線條之美聞名,比如書法就完全是靠線條美。崑曲的音樂也是,鼻音一拋,是線條式的;舞蹈動作也是線條式的;崑曲與書法、水墨、建築等一樣,來自同一套中國文化符號,並凝聚江南文化的精髓。

  白先勇以看展覽一樣的心情欣賞崑曲。一場崑曲演出就像展示宋朝汝窯瓷器、商周青銅器、秦代兵馬俑的意義一樣,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展示。他認為,青春版《牡丹亭》成功吸引年輕人的原因正是“傳統文化有形無形的力量觸動了他們”。

  在青春版《牡丹亭》于高校産生廣泛的初步影響後,白先勇開啟了在大學設立崑曲課程的步伐,使得崑曲進一步在校園紮根,比如北大已在2009年開辦“經典崑曲欣賞課程”。白先勇認為,崑曲結合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中國藝術,能夠充當高校中國傳統文化啟蒙課的角色。(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