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北臨西亂彈:隨運河而生的非遺

2018年11月22日 08:3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邢臺11月20日電 (張鵬翔 郭紅玉)“好衣不過絲棉,好聽不過亂彈。”這是廣泛流傳于河北省臨西縣民間的一句口頭語。一提起亂彈,凡臨西縣年齡較大的人無不津津樂道,無不感慨滿懷,無不記憶猶新。亂彈,這個隨著大運河而生的古老劇種,400年來給臨西人民帶了無數的歡樂、滋養和慰藉。

  亂彈,産生於明正德與萬曆年間,因多供帝王觀賞故稱“鑾壇”。後隨大運河流傳到臨清(今臨西),又因此劇相容其他聲腔,故稱“亂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清初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 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

  郝一生(藝名小石頭)是臨西亂彈的傳承人,1938年1月生,臨西縣呂寨賈村人。老人雖已是八旬高齡,但依舊精神矍鑠,眼不花,耳不聾,身體健朗,一直活躍在傳承臨西亂彈的第一線。

  “我14歲開始,就在本村亂彈戲班跟侯二臣學亂彈戲。先學亂彈唱腔,學會唱腔後,接著學亂彈戲。”郝一生老人説,這臨西亂彈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醜四大行,主要曲調有“慢亂彈”“猛一碰”“一股頭”“慢二股頭”“快二股頭”“大哭腔”“哭迷子”“起板”“原板”等四十余種,其道白和歌詞都用普通話,伴奏樂器以嗩吶、笙、月琴、笛子等管樂為主。説的興起,老人輕咳一下嗓門,一段高亢悠遠的唱腔,脫口而出。老人雖已八旬,但是吐字準確,唱腔圓熟,末尾翻高以入笛,行腔聲笛一體而悠揚。

  郝一生擅長唱白臉和三花臉,扮演曹操、潘仁美、狄青、王莽、張飛、侯七、李冒等角色。經常參與演出《雙打魚》《反潼關》《李淵辭朝》《女駙馬》等臨西百姓喜聞樂見的亂彈劇目。

  臨西亂彈歷史久遠,聲腔獨特,表演粗獷,在音樂的用律上採用“純律”,其唱腔與伴奏之間“支聲復調”的科學運用,在全國的其他聲腔中也是獨一無二的。臨西亂彈不但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而且形式完整、特色鮮明,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在我國民族曲藝中佔有重要地位。2009年,臨西亂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進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除了演出,老人利用空閒時間憑藉多年的記憶,在文化館的幫助下整理了大量的亂彈劇本和曲譜。“我現在走進校園為孩子們講述亂彈知識;參加送戲下鄉文藝活動,給老百姓帶去歡樂;開展亂彈培訓班,給學員傳藝。就是為了能將亂彈發揚光大、傳承開來。”郝一生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