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浙江德清非遺傳承人:捐贈鬥蟋蟀器具 傳承民間文化

2018年10月11日 10:52: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湖州10月9日電(記者 胡小麗 通訊員 張敏)最近幾天,浙江省德清縣乾元鎮老人朱洪春都在家中饒有興致地拾掇著自己收藏多年的“鬥蟋蟀器具”,他準備將它們捐贈給當地新建成的非遺館,讓更多的人了解民間鬥蛐蛐的悠久歷史。

  近日,記者來到朱洪春的家中,一個八仙桌上琳瑯滿目地擺放了各色鬥蛐蛐的器具。一見到記者前來,朱洪春戴上老花眼鏡,興致勃勃地介紹起他這些收藏多年的“寶貝”。

  “我們先從抓蟋蟀的器具開始説起,這一個個用竹子製成的叫竹籠,配合這個小網罩,就是在野地裏捕捉蟋蟀的工具。”朱紅春一邊介紹一邊演示,説著拿起桌上的一個個灰色的圓柱體罐子,“這些就是用來存放蟋蟀的罐子,南方叫做‘南盆’,北方叫做‘北罐’。”

  在這些收藏中,最為珍貴的要數一隻清朝年間的南盆,這個南盆本身其貌不揚,灰色的盆壁光禿禿的,既沒有精美的雕刻,也沒有驚艷的色彩。“這只南盆的底部印有‘清代王雲樵制’的字樣,我對照專業書籍,發現圖章與年代吻合,那麼這只南盆屬於清代應該是八九不離十了。”

  朱洪春告訴記者,40多年前,杭州一個90多歲的蟋蟀愛好者過世,家人把他的蟋蟀器具放在一個古玩店寄賣,自己發現後如獲至寶,一次性購買了4箱南盆,總計達70多個,陸續送給同樣愛好鬥蛐蛐的朋友,如今還剩下二三十個。其中就有清朝的這個“古玩意兒”,除此之外,還有多個民國時期製造的南盆,盆蓋上印有濟公和尚等精美的圖案,這些都讓朱洪春愛不釋手。

  今年89歲的朱洪春從小愛好鬥蛐蛐,1985年退休之後,更是將這一愛好發展得淋漓盡致,幾乎每年都要抓蟋蟀、買蟋蟀和鬥蟋蟀,樂此不疲。

  除了好玩,朱洪春還認真閱讀蟋蟀方面的書籍,仔細研究蟋蟀文化,并收集各種有關自己與蟋蟀的新聞報道。得知“鬥蛐子”成功申報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後,他十分欣喜。2012年時,他就曾將一套“鬥蟋蟀器具”捐獻給了縣博物館收藏。

  目前,朱洪春除了會將鬥蟋蟀器具捐贈給乾元鎮即將落成的非遺館之外,他還準備將多本蟋蟀方面的相關書籍一并展示。乾元鎮文化站相關負責人表示,非遺館只是作為這些物件的展示平臺和文化活動開展的場所,朱洪春的鬥蟋蟀器具所有權依然屬於他自己。(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