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物如何融入現代社會? 這份重磅文件劃出重點

2018年10月11日 08:4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9日電(記者 上官雲)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9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辦新聞發佈會,對《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進行解讀。

  推動文物工作融入現代社會、融入生産生活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指出,《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是對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全方位制度性供給,也體現了文物事業改革發展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可以概括為突出“四個重點”,強化“四項支撐”。

  所謂“四個重點”,一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新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和認知傳播方式,要在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革命精神譜係和文物價值傳播體系方面取得新進展。

  “二是健全文物保護機制,堅守文物安全底線,要在文物資源資産管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國家文物督察制度等方面實現突破。”

  劉玉珠説,三是要堅持文物保護利用並重,大力推進文物合理利用,推動文物工作融入現代社會、融入生産生活,要在激發博物館活力、鼓勵社會參與等方面大膽探索、開闢新路。

  他進一步表示,第四,還要在援外文物保護工程、聯合考古項目和文物外展上打造中國品牌、形成中國方案,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強化‘四項支撐’,就是加強科技支撐,創新人才機制,加強隊伍建設,完善投入機制,不斷夯實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保障機制,不斷推進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的“主要任務”裏,明確提到要“大力推進文物合理利用”。

  其實,近年來,文物部門圍繞著“讓文物活起來”的號召,在博物館免費開放和文創産品開發等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也積累不少成功經驗。

  對此,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説,國家文物局將在四個方面加大力度、做好工作,推動解決一些文物領域長期沒能解決或者不易解決的難題。

  “一是實施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計劃,廣泛傳播文物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顧玉才舉例,《如果國寶會説話》和《國家寶藏》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與媒體合作,釋放更多文物資源”。

  “二是落實、落細社會參與的相關改革舉措和配套政策,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利用的方式和管理模式。”顧玉才解釋,同時還要鼓勵支援各地對文物合理利用進行差別化探索與實踐,釋放社會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新潛力、新動能。

  顧玉才表示,三是要著力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國家文物局將會重點推動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與利用。第四則要著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開展文物外展精品工程,打造文物外交品牌;依託國家海外文化陣地和國外文物機構,搭建多層次、機制性的文物交流合作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文化遺産不能把它‘定格’,文物本身也有生命,應該是發展的、延續的。”顧玉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文物安全誰來保障?

  不過,無論文物保護利用的道路如何走,文物安全始終是底線、是生命線。《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亦明確提出,要“建立文物安全長效機制”。

  劉玉珠指出,法人違法問題、盜竊盜掘問題、火災事故,這是文物安全方面集中的三大風險,“我們將檢查專項行動和常態監管相結合,並針對一些突出問題進行專項行動。比如和公安部開展為期6個月的打擊文物犯罪,主要是針對盜竊盜掘。”

  此外,劉玉珠表示,要繼續開展文物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集中整治一批文物安全隱患,堅決預防和遏制文物安全事件的發生。

  劉玉珠透露,全國文物系統各個方面的人員加在一起不足15萬。志願者們對文物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下一步還是要鼓勵志願者等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到文物事業中來。

  “對田野文物的監管,尤其是在高山、高寒等人工難以抵達的地區,也越來越多利用了科技手段。”劉玉珠説,國家文物局在有關部委的支援下,有效運用科學技術力量作為文物工作的手段,效果很好。(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