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業影像論壇在甘肅嘉峪關舉行
中新網甘肅嘉峪關9月29日電 (記者 魏建軍)29日,以“凝聚行業力量,助推品牌中國”為主題的中國行業影像論壇在甘肅嘉峪關舉行,來自全國各級電視臺、影視製作機構、企業電視臺的百餘位代表參加了該論壇,積極為行業電視、真實影像的發展建言獻策,探討影像如何助推中國品牌成長壯大,行業電視在新時代如何創造新表達,創領新未來。
鳳凰衛視中文臺副臺長、總編室主任黃海波介紹説,對於行業紀錄片最大的挑戰,現在和歐美行業紀錄片有差距的,實際上在科學類。如果大家看探索頻道,這是全世界唯一賺錢的頻道,大量的片子,跟旅遊業的接軌,到底跟各地旅遊局,包括大型郵輪建造過程。對他們來説就是一個行業,但是講的故事非常有趣。
黃海波舉例稱,鳳凰衛視,有一類行業做得非常好,就是歷史。“我們幾乎把中國近代史,包括世界近代史都在我們螢幕上進行了解密,這也是行業的呈現。”我們應該有一個人才培養的機制,請行業專家和科學家,“讓自己變得非常嚴謹。”最關鍵的是讓文科生學習理科思維,讓理科生具有創作思維,這樣對行業藝術創造是很大突破的空間。
“過去以來真正行業都是自轉,都是圍繞自己的小圈子轉。”國家電網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吳石光則表示,企業宣傳工作亟需突破自娛自樂、自説自話,可以通過共同策劃、聯合攝製的模式,打造更具品牌影響力的特別節目。
國家一級導演彭輝説,如果能花點精力和時間接地氣講述行業人物故事,它是有生命力的。為什麼新媒體確實吸引人,有互動的環節因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特別接地氣。不一定都是大製作,大投資。“用比較生動的鏡頭影像講述好各行各業的故事。”
彭輝表示,行業跟社會之間並不總是相通的,民眾並不是都很感興趣,即使我拍得真實有情,你可能不感興趣。為什麼讓行業為社會感興趣?《人民的名義》是虛構作品,它要跟社會的熱點和痛點聯繫起來,一旦跟社會熱點沾上邊一定會得到社會效應。
喜馬拉雅FM副總裁周曉晗分享了關於優質紀錄片的音頻化播出、音頻紀錄片製作和宣推運營,用聲音助力紀實影像傳播的思考,為行業電視和紀錄片多渠道多平臺融合傳播提出新的可能性。
他説,網際網路的速度的確很快,需要大量的作品迭代,而很多紀錄片按照作品也碰到了宣推力度不夠,我們可以在紀錄片拍攝期間可以把一些花絮放在網際網路平臺上。新媒體是行業的助力者、參與者和合作者,是我們發展紀錄片的一把“利劍”。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介紹説,紀錄片跟行業結合,結合裏面應該有一種姿態,“我們肯定不能當小三,必須成為人家的翅膀。”倒應該是其他行業擁抱紀錄片。
何蘇六建言,應該把行業淡化,從創作的角度,絕對不能僅僅停留在行業內部,而是應該拓展出去。跨界尤其需要,既是紀錄片影像工作者,同時又是行業宣傳者,還是行業專家,沒有這種跨界,“行業紀錄片和行業宣傳很難有所作為,很難有所成就。”
中央電視臺《法治中國》總導演童寧認為,行業和影像是一對矛盾,要想把行業片搞好就要處理行業與影像之間的矛盾。有幾個紀錄片選題,一個去拍工廠,一個去拍社會問題,人們肯定會選社會問題,會選人的生存狀態,會選老百姓的故事。
“我們有點手藝,算是手藝人。”重慶紀錄片研究會會長雷衛表示,用我們的手藝在這個行業裏面,把我們的故事講好,去講述一個個值得記憶的中國故事,讓世人知道,讓歷史記住,紀錄人應該在這種力量下去推動中國的品牌建設。(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