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談表演:要成為一個會“説話”的人
中新網杭州9月30日電(童笑雨)“會説詞的説意思,不會説詞的説詞。”9月29日晚,在浙江音樂學院的“盡善講堂”上,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用這麼一句類似繞密碼的話,言盡了不同層次演員的藝術素養。在他看來,不會“説話”,一輩子成不了好演員。
隨著《朗讀者》《見字如面》等朗誦類節目的走紅,“説好中文”成為這個時代的熱頻詞彙,也將一些有紮實臺詞功底的演員再次帶到了眾人面前。濮存昕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里長大的“演二代”,濮存昕耳濡目染了老一輩演員們的排練與演戲,也深知聲音的魅力。“小時候,我經常聽父親蘇民在廣播電臺朗誦《紅岩》。小説人物眾多,好人壞人都有,但每個角色的聲音都很豐滿,一聽就能知道人物性格。”
在他看來,臺詞最好的演繹不是字正腔圓,不是繪聲繪色,而是自然,一種將角色臺詞內化為自己説辭的自然。
“有些演員經常被標點符號束縛,我也不儘然。”回憶“糗事”,濮存昕也笑了。
那是一次在天津舉行的唐詩宋詞朗誦會。演出結束後,一名觀眾給濮存昕寫信,指出他把《將進酒》的開頭朗誦得太志得意滿了,偏離了李白當時正在發牢騷的事實。收到“批評信”的濮存昕沒有惱羞成怒,也沒有置之不理,經過一番思考後採納了對方的意見,並在之後的演出中做了改進。
“你對作品、臺詞的解讀是什麼?太多太多的人連本來意思都沒鬧明白。”他指出,這是當前表演行業的“通病”,即演員語言技巧的缺失。“太多從藝術院校畢業的孩子,上舞臺沒有運動口腔,沒有達意的能力,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受過很好的基礎訓練,導致語言臺詞課、表演課和形體課全脫節,丟失了舞臺發聲技術訓練。”
一邊説著,濮存昕一邊拉遠了與主持人的距離,演示在沒有話筒的情況下,話劇演員錯誤的發聲狀態及應有的聲音穿透力。
他笑稱,高校應該為學生設置“嘮嗑課”,讓他們大膽説,了解人物在應有環境中的語氣和心境。亦或是在排練前,先不急著背詞,而是熟悉人物關係,將自己帶入到情境中去。
“我不是科班出身,沒有上過專門的藝術院校,嘴上功夫、語言能力還不夠。”儘管已在舞臺上身經百戰,濮存昕仍自謙“嘴拙”,“會説話”仍是他對自己的藝術追求。
戲劇悟道,藝術修身。他直言,中華文化的DNA就是文字和語音。“我們是語言工作者,有責任和權利把語言説好。”(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